优秀班主任赵凌云:做学生理想信念的播种者和守护人

2025.02.05

    文字

    韩瑞瑞


    图片设计

    李柳依


    摄影

    孙波


    资料提供

    教务处 

    材料学院


    编审

    刘蔚如  周襄楠

    张歌明  张莉

    李萍


    栏目统筹

    周襄楠  贺茂藤

“一叶知秋初识君”“秋雨濛濛又相聚”“雪霁初晴话期中”……为每一次的班会PPT起特色标题,是材料学院副研究员赵凌云诗意般的用心坚持。走进她的办公室,窗台上,毕业生送的两盆布艺花篮正热情“绽放”;沙发上,常有学生畅谈理想,也曾有学生哭诉心事;案前,她正在为班会PPT加入新的素材——每当看到有价值的内容,她总是第一时间保存下来,想着分享给学生。

自2016年起,赵凌云连续担任材61班、材01班、为先45班的班主任,并在2024年获得清华大学优秀班主任一等奖。

“对得起同学的努力,对得起班主任的称号”

2014年博士毕业归国后,赵凌云来到清华任教,那时她还未担任班主任,和学生的交往仅限于教室和实验室。看到隔壁办公室总有学生进进出出,师生“从游”的温馨景象让她不禁心生向往,“大学的使命是教书育人,班主任这份工作一定很有意义。”不久后,赵凌云主动提出想要试试做班主任。

赵凌云在实验室

一转眼,她带的材61班、材01班两批学生已毕业。赵凌云还记得四年前刚接手材01班,在第一次开班会时,她发现大多数学生朴实腼腆,“我知道这些孩子考上清华不容易,我要是带不好,怎么对得起他们的努力?”赵凌云心想。

为促进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她向同学们明确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并邀请材61班留校读博的学生分享在本科阶段的学习经验,鼓励同学们采取集体自习、小班辅导、宿舍学风养成等线下活动,协同班委组织清华云盘学习资源共享、班级答疑群、点对点辅导、优质资源大放送等线上活动。她坚持和每位同学交流,不错过任何一次班会。

在班会上,赵凌云向同学们介绍清华的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为什么创新这么重要却放在最后?踏踏实实将前三项做好,再谈创新也不迟。”她呼吁大家从细节之处落实勤奋,例如保持叠被子的习惯;她也对班级新闻稿或事项申请书等材料进行逐字逐句的修改,以身作则践行严谨。

四年来,材01班同学整体成绩优异,获评北京市先进班集体、清华大学优良学风班等称号,材01团支部连续三年蝉联校级甲级团支部。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意气风发,赵凌云感到非常欣慰:“这样我也算是对得起班主任这个称号了。”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

为先45班班长秦启航说:“赵老师每次和我们班委见面时,首先都会向我们了解班上同学的学习生活状况,并认真思考给出意见,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和服务工作。”在他看来,赵凌云对学生关爱有加。

连任三届班主任,赵凌云深感“三年一个代沟”。她看到“每一位同学都是独特的个体,不能单纯地把经验形成一种固有思维。不从尊重个性出发,班主任的工作是做不好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她主动参加心理学课程,“虽然我不能帮他们解决全部问题,但看见即疗愈的开始。”

她在学生身上倾注了父母般的关心和共情:当学生出现负面情绪影响学业时,她主动到宿舍进行劝解,帮助学生打开“僵局”;她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争取助学金,关心学生的心理波动……

赵凌云在材01班的班团活动中与学生合影

曾经,在完美主义的驱使下,赵凌云总担心做得不够好会对学生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但后来我意识到,大学只是人生成长中的一个阶段,我们终生都在成长。‘长大成人’和‘长成大人’不一样,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小孩的一面,真正做到完全自律、自控很难。”赵凌云说,“有时候看学生们就跟照镜子似的,能感觉到我们共同在成长。”

“百年树人,当下播种”

一次,赵凌云在视频中看到一名中学生表示,要做像钱学森那样以身许国的科学家。“我当时挺有感触的。学生是带着理想信念入学的,我要怎么为他们坚定信念?”

她为班会准备的PPT中用红色大字强调这样一句话——“清华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她教导学生们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同时,她也明白理想信念的培养不能靠说教,而需要学生发自内心地理解和认同,“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更容易被接受。

“有人说不要‘心灵鸡汤’,其实我认为‘鸡汤’是有营养的,只是得用心‘熬’;如果是‘鸡精’沏出来的‘鸡汤’,当然没人爱喝。”赵凌云比喻说。

在她看来,育人事业需要每一位教师持久的用心投入,而她的策略是“时时教育、处处教育”。她给同学们讲钱伟长如何科学救国,讲身边其他老师的自律技巧,讲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暖心小事,讲短视频里看到的动人故事,在巴黎奥运会期间她还分享过运动员的励志事迹……她总是琢磨,如何把这些案例中的意义传递给学生。“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现在能做的就是种下一颗种子。”她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做到无愧于心,因为今天的每一句鼓励、每一个警醒、每一次纠正,都有可能生根发芽,在未来某一天,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精神“养料”。

  • 010-62793001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