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两周年之际,清华大学召开党委常委会、各单位党委书记会,重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清华大学两年来贯彻落实的进展情况、经验做法以及下一步重点工作进行交流部署,把学习贯彻不断引向深入,推动清华大学上下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根本政治保证。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主持会议并讲话。
邱勇指出,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即将迎来11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让全体师生和广大校友受到巨大鼓舞,感到无比振奋。两年来,清华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聚焦人才培养质量、学术创新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层次,发布三个2030中长期战略规划,持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集中力量攻关“卡脖子”核心技术,统筹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召开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以团结奋斗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邱勇强调,我们要倍加珍惜习近平总书记对母校的深切关怀,重温对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重要讲话精神,梳理经验做法,检视差距不足,明晰前进方向,不断汲取无穷智慧力量和强大精神动力。面向未来,清华大学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乘势而上、奋发作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与会人员通过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清华大学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关心、关怀和关爱,进一步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丰富内涵。大家认为这是一次理论武装的再温习再强化、目标任务的再对表再对标、激发干劲的再加油再动员。大家一致表示,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体现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上,体现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动工作取得实际成绩上,体现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上。
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1年11月25日,清华大学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持续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加快建设世界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会上,《清华大学2030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清华大学2030创新行动计划》《清华大学2030全球战略》三个中长期战略规划正式发布。
面向未来布局高层次人才培养。清华大学深入实施《清华大学2030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召开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成立求真书院、为先书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和“卓越医师-科学家班”本科招生。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
教育学生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实施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方案,组建校党委书记领衔、多位院士专家参与的“一课多师”大团队讲授新版“形势与政策”课,举办“国防科技周”和“西部人才周”系列活动,号召毕业生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实学实干。持续建设强基计划5个实体书院,实施关键领域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在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10个关键领域与近百家重点企业深化合作,产教融合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引导教师争做“大先生”。制定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的若干意见,全年举办教育教学、导学关系、心理辅导等主题教师培训106场,覆盖8701人次,在人才引进、评奖评优、晋级晋升等各环节严把政治关师德关。
“主动请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产学研融通应对“卡脖子”难题。清华大学2021年4月22日成立集成电路学院,组建交叉学科团队,协同产业力量开展相关技术研发。推进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建设,着力航空发动机领域技术攻关。
积极担当作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2021年9月22日,清华大学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和联合创新,打造低碳、零碳、负碳等共性核心技术。2021年12月20日,由清华大学与华能集团、中核集团共同研发建设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网。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实现初始满功率运行和并网发电。联合发起成立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
主动布局应对疫情开展科研攻关。依托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积极布局公共健康技术与政策研究。疫情暴发后,围绕新冠病毒的诊断、治疗和防控、康复,布局组织18支科研突击队。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清华大学组建“大团队”,推动“大交叉”。编制《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整体建设方案》,形成学科重点建设方向清单。明确交叉学科布局,瞄准“卡脖子”技术难题,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医工结合等10个校级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强化有组织科研。
强化工科引领作用,夯实理科基础地位。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工科布局,增设集成电路、公共卫生与健康、碳中和、智能技术以及智能社会治理等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持续推进前沿性、创新性、引领性基础科学研究,深化“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实行理工双学士学位、科教协同、本博贯通培养。
打造文科优势学科,完善医学发展格局。制定《清华大学“十四五”文科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方向。探索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实验班)培养模式,推出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成立精准医学、智慧医疗、健康中国等研究院,推动医学研究与健康科技新发展。
服务国家创作高水平美术艺术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两年来,清华大学紧扣重大任务需求,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承担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建筑装饰、标志等设计,牵头设计“七一勋章”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承担“冬奥会首钢赛区数字化生态创意设计研究与示范”项目和冬奥会三大赛区火炬台设计,使艺术成为时代生活的文化投射和展示窗口。
构建“大美育”体系,培育全面发展创新人才。面向行业新需求办好科普创意与设计艺术、新媒体影像艺术与公共环境应用等研究生项目,设立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本科生专业,成立学校美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开设美育课程近200门次,覆盖学生1.4万余人次。
融通“以艺通心”渠道,主动成为民间外交使者。承担多个国家科技重点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新表达中华文化、树立中国形象的路径方法。建设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和清华大学米兰艺术设计学院,与60余所国际知名院校开展人才培养项目。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