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5月14日电 4月27日晚,为了庆祝清华大学113周年校庆,由校研团委承办、校党委统战部支持的“呦呦鹿鸣,六合同风”民族音乐节在理学院下沉广场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中央民族大学、中国音乐学院、校民乐队、第十期“石榴籽计划”学员参与节目表演,涵盖器乐演奏、重奏、独唱、呼麦、舞蹈、歌乐合鸣等演出形式,吸引1000余名师生、校友参与其中。校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南彬、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白艳秋等亲临现场,共同感受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相映生辉的精彩表演。
音乐节共分为四个篇章,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多元文化交融,每一篇章都代表着一种民族文化特色,带领师生校友领略山水间的情韵,品味丝路上的风华,共鸣石榴籽的情深。
《梁祝》
《小河淌水》
民族器乐绘历史,山水情韵流音符。民族音乐节的第一篇章——《山水情韵》拉开本次民族音乐节的帷幕。中国音乐学院的独唱《小河淌水》,带领观众走进云南的弥渡,感受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爱莲说》以婉转悠扬的旋律铺展清丽优雅的江南画卷。校民乐队的《梁祝》重奏,用二胡、小提琴和钢琴的民乐、现代乐器交织,诠释人间的唯美故事;《长城随想》的第四乐章——《遥望篇》,以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演绎,带领观众走进充满豪情与壮志的世界。清华大学“石榴籽计划”学员带来的钢琴独奏《牧歌》,呈现草原的辽阔与自由,让人置身广袤的草原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
《大河之子》
《瑶族舞曲》
织锦歌谣织岁月,舞步间流转民族情。第二篇章《织锦歌谣》带来历史与艺术的盛宴,展现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中国音乐学院演绎云南花腰彝族的民歌《天上雾腾腾》,带观众走进一个雾气腾腾的早晨,感受彝人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声乐表演《好花红》则展现了布依族人对爱情的忠贞坚毅,古筝三重奏《清明上河图》结合了现代筝曲与传统名画的艺术风格,带来了古典与现代的双重享受。中央民族大学的舞蹈表演《大河之子》,传达了来自黄土地的坚韧与刚强,中提琴重奏《瑶族舞曲》,展现瑶族民众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歌曲表演《卡拉布什卡》则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展现了新疆文化的亮丽风采。
《石榴花开》
乐队弦歌绘丝路,诗朗诵情韵流篇章。第三篇章《丝路风华》与现场所有清华学子会面,带来古丝绸之路与现代“一带一路”的和谐共鸣。首先由校民乐队带来《丝路拾光》,一幅幅美丽的丝路画卷在观众眼前缓缓展开,协奏表演《葡萄熟了》则生动描绘了新疆人民在葡萄收获季节载歌载舞的场面。中国音乐学院带来了二胡三重奏《姑墨》,舞蹈性节奏的使用让音乐动力十足。最后,中央民族大学带来舞蹈表演《石榴花开》,铃鼓声声彩裙飞舞,维吾尔族少女尽情欢歌。她们用曼妙激昂的舞姿赞颂这美好的时代,声声鼓鸣象征中华民族团结的力量。
《欢乐的那达慕》
《不落的太阳》
石榴籽共鸣,民族乐团合奏绘团结。民族音乐节的最后一个篇章《石榴籽共鸣》将整场民族音乐节推向高潮,展现中华民族共同奋进的精神风貌和五十六个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的“石榴籽精神”。中国音乐学院带来的声乐表演《北京的金山上》拾一首短小明快的藏族民风歌曲,展现了翻身农奴对党和毛主席的感激和爱。中央民族大学带来的舞蹈表演《不落的太阳》以太阳为象征,诠释草原青年对新时代的赞颂。音乐节在《欢乐的那达慕》中达到了高潮,马头琴悠扬,弹奏着“火不思”的姑娘们拨动琴弦,49名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用悠扬轻快的旋律传递民族共荣的生命力。
“呦呦鹿鸣,六合同风”民族音乐节展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引起了校内外师生的广泛好评,更带领师生校友领略了民族文化的多元荟萃、博大精深,生动诠释了五十六个民族音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蓬勃生命力,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与“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供稿:研工部
编辑:陈晓艳
审核: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