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年,我国粮食生产和供应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面临耕种结构不合理、经营效益不高、补贴不精准、农民收入有限等问题。急需通过制度、技术、平台等多措并举创新经营模式,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戚益军对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提出关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耕地“非粮化”整改。
对此,戚益军认为,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种植结构有待优化、农民生产经营模式陈旧、小农户与大市场匹配困难等问题。这一方面需要以大食物观为引导,结合种植业结构和大农业结构调整,宏观上不断优化完善时空上资源配置,微观上择强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户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保障相关举措能顺利推行。
当前农业生产的主流模式是“公司+农户”,中小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但目前农民兼业化、市民化趋势明显,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专注力下降。而且常年依靠农业谋生的农民生产模式传统,生产效益较低,不利于农业新技术和相对复杂的“粮-经-饲-养”复合生产结构推广。
通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使精耕细作与现代科技结合,在大力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同时,划出部分耕地种植产量高、营养含量高的饲料作物,通过饲料生产促进畜禽业发展,鼓励粮油菜果菌药饲牧渔轮作、套种,复合种养。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还有利于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戚益军说,“同时以中小农户为基础、村集体为后盾,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打造村集体、农户、企业利益联结体,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机制。”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