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文科资深教授 苏世民书院院长 薛澜
薛澜发言 孙波 摄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来宾,亲爱的2023级研究生新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清华大学的全体教师,衷心欢迎新同学的到来,对大家进入清华大学这个学术殿堂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并为大家送上诚挚的祝福和美好的期许。
时值九月,秋高气爽,大地清华。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季节里,各位同学来到清华园,翻开了人生新的篇章。在你们满怀激动和期待的同时,或许也有些对未来的怅然和迷茫。的确,当今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复杂多变的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转型升级、绿色低碳的新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日俱增,正在威胁着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缘政治局势恶化带来贸易战、区域冲突、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问题。当然,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也为我们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希望。
你们即将踏入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新时代。作为研究生,你们将迎来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和更加多元的社会交往。这不仅是一段求学之旅,更是一个自我探索、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思考,希望能够为你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些启示。
第一,追求卓越,做科学高峰的攀登者。自建校之日起,清华人一直坚持做一等的学问,以冲击学术顶峰为志业,由此形成了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大家都是研究生,“研”者,“磨”也;“究”者,谋也。身为研究生,要拿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神,“致知穷理,学古探微”,以求事物之详尽。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卓越的研究呢?我以为,“卓越”的标准不是“好发文章”,不是“容易毕业”,而是对人类的知识殿堂作出真正的贡献,对社会进步起到实质的推动。一方面,要瞄准学术前沿,对标国际领先,切忌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回应社会需求,切忌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当然,比发现卓越更难的,是勇于走上人迹罕至的攀登之路。希望同学们能够沉下心来,发“上等愿”,做“大学问”。
第二,行胜于言,做脚踏实地的躬耕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大家是高等学府里的研究生,也是科研群体的一份子,更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要以社会为师,向人民学习,扎根新发展阶段的实践沃土,深入基层,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朱自清认为,清华的精神就是实干。你们是科学研究的“未来之星”,要脚踏实地、务实求真。古人说“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才能做得真学问。
第三,合作分享,做砥砺前进的同行者。当今科学研究的范式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的团队合作模式。清华历来有着重视集体主义的精神和传统。“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清华人在集体中奉献,也在集体中成长。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是面向研究问题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过程,往往需要同学们与师长、同辈们相互合作,相互分享,解决学术科研过程中的困难。清华的校花是紫荆花,大家可以在学校内观察一下,紫荆花的花蕊是抱团生长的,自古以来就是团结互助、友爱和睦的象征。唐代诗人许浑为其赋诗“荆树有花兄弟乐”。以此为校花,就是希望大家能像兄弟姐妹一样互助学习,互相激励,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第四,守朴抱真,做大学精神的传承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百余年风风雨雨,百余年星辰大海,清华大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积淀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前面提到的追求卓越、行胜于言、集体主义都是清华精神。它教导我们具体的为人、处事、做学问的道理,更给予我们传承至今而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它像一汪清泉,滋润我们以纯粹、真诚的品质;又像一抔厚土,养育我们以沉稳、笃行的人格。尤其是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更是一方精神文化的高地,让我们在人云亦云的环境里坚持独立思考,在迷茫浮躁的社会中保持淡泊宁静,在纷繁世俗的时代中恪守清明。大学精神是抽象的,但它恰恰是清华能带给你们最有价值的东西,也终将内化为你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学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回首往昔,就在你们所处的清华园里,涌现出一批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他们为人类知识殿堂,为社会发展进步建立了不朽功勋;放眼未来,时代的接力棒交到了你们这一代人手上。愿你们铭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扬自强之精神,做中流之砥柱;愿你们坚持“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赓续前辈之血脉,成就未竟之事业,谱写属于自己、属于清华、属于国家、属于全人类的新的华章!
谢谢大家!
编辑:李华山
审核: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