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023年全国两会调查显示,扩内需促消费、经济复苏强信心等话题牵动人心、备受瞩目。民有所盼,政有所应,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出工作部署。目标怎么看,任务怎么干?全国人大代表田轩接受了人民网记者采访。
GDP增长目标设为“5%左右”体现“稳中求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如何理解这一增速的预期目标?
田轩代表认为,它是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等因素综合考量而设定的,相对谨慎且具合理性。
疫情以来,我国稳经济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经济复苏基础稳固,今年在更加强调政策精准性、优化政策组合等举措推动下,我国经济增速较去年将有显著提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GDP增长目标确定在5%左右,这是在客观、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稳中求进”,综合考虑了稳大盘、挖潜力、保民生、防风险等各方面因素的结果。行稳致远不仅需要方向上的精准定位,更需要在具体的领域科学谋划和精准发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八大方面部署组成了一整套关于修复与重建的政策“组合拳”,在“稳信心、提动力、挖潜力”方面作出了统筹性的安排。
让国民经济重新“暖”起来 提振内需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要实现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关键点在于提振内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置于2023年工作重点部署的优先位置。对此,田轩代表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延续了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放在首位的战略布局,将“扩大内需”置于今年八条主要部署的第一条,应该是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首次,凸显了消费在让国民经济重新“暖”起来中的重要地位。
田轩代表指出,内需动力不足的问题仍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要发挥好国民经济“三驾马车”的作用,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当作首要任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要提升投资有效性,用好结构性政策工具,定向支持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优化财政组合,通过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
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稳定 增强政策的获得感
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并提出一系列要求和举措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田轩代表长期关注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他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力量,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化、市场化原则,进一步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建立助企纾困常态化机制,降低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资成本和经营运营成本,持续减轻民营企业负担。针对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田轩代表建议,民营经济需要围绕国家创新战略,将优势资源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明确创新发展方向与目标,开展技术、商业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创新。要充分研究、对接国家在制度、财政、金融等方面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政策,获得资金、人才等关键资源支持。并借助创投机构、科研院所等外部力量,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与重点产业链相衔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田轩代表也强调增强市场信心、企业信心很重要。中国经济体量巨大,政策执行过程中若把握不好节奏,不能在经济系统里保持各方面政策的方向一致,将可能造成政策的分解谬误,导致政策供给与市场需求错配,不仅浪费了各类助企政策的时间窗口,也阻滞了民企信心与活力的恢复。
提升监管穿透水平 “一行一局一会”的金融监管格局登场
3月10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此前,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就《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草案)》向全会作了说明。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将应声而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此次机构改革将产生哪些影响?田轩代表直言,此次加强了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强化突出了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这一目标。随着银保监会谢幕、证监会定位升级,运行了5年的“一行两会”格局结束,“一行一局一会”的金融监管格局登场,我国金融监管格局中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的关系将被进一步理顺。此外,此次改革将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投资者保护理念深度嵌入市场交易、机构监管、稽查执法等金融交易各个环节的制度安排,能够通过更统一的顶层力量,进行全市场、跨区域、全覆盖的监管,提升监管穿透水平,更好地织密、织牢投资者保护网。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