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聚焦2023全国两会 - 正文

王希勤:顶尖人才培养应将顶天、立地相统一

来源:科学网 3-8 陈彬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高等教育逐渐迈向“深水区”,如何为社会提供更多顶尖人才,成为国内高校特别是顶尖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于国内高校而言,所谓的‘顶尖人才’应该把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有很高素养,在社会生活中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同时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总结道。

具体到顶尖人才培养的类型或特征,他表示,必须要区分“学科”和“专业”的概念。“学科是学问的分科,专业是行业的专门化,二者之间相互联系但又有本质不同。”

站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视角,可以从“学科-专业”和“本科生-研究生”两个维度,将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四类,即注重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美国创新型大学培养模式、注重学科型研究生培养的德国研究型大学培养模式、注重学科型本科生培养的英国文理学院培养模式,以及注重专业型本科生培养的苏联职业类大学培养模式。

在王希勤看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基于对这些模式的学习借鉴和发展超越,培养了一大批各领域的优秀人才。顶尖人才培养应该努力融通这四种模式,并根据人才自身条件规划发展路径,同时突破功利性教育的局限,加强超越性教育。

在这方面,清华大学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性。“我们深入总结了上述四类典型模式,努力将各种模式的优势融通起来。”王希勤说,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本科通专融合,即在本科生培养上持续加强通识教育,并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在高年级阶段引导学生适当接触专业领域,通过专业课程和本科生科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基础。

二是本研贯通培养,即做好一体化设计,着重设计具有连贯性和渐进性的课程体系,鼓励优秀学生提前统筹规划研究生阶段的科研与本科阶段的学习。

三是在研究生培养中将“顶天”与“立地”相结合,加快培养一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紧缺型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

四是突破功利性教育的局限,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具有超越当下、超越本地本国、超越人类自身的视野和格局。

需要指出的是,在培养“顶天”型人才和“立地”型人才的问题上,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曾出现过诸多思考和讨论,其争论的焦点就在于这两者应“对立”还是“统一”。比如,有学者就曾提出,在大规模培养“立地”型人才的同时,为具有“顶天”潜质的人才在校内设立“特区”,进行针对性培养。

对此,王希勤有着自己的看法。

借用“学科”和“专业”的概念,他表示,“顶天”型人才多以“学科”为主,需要不断拓宽人类知识的边界,建立新的学术范式;“立地”型人才则多以“专业”为主,将自身所学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结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两者并非只能二选一,而是应该在顶尖人才身上统一起来。

具体而言,高校依托基础学科对于“顶天”型人才的培养,要善于把原创范式渗透到各行各业,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自己的成果;依托应用专业对“立地”型人才的培养,要善于把不同学科的最新理论知识汇聚起来,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者相得益彰,方能切实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王希勤说。

编辑:李华山

2023年03月09日 08:10:24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