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统科学系2017级博士生 岳思妤
岳思妤发言 张晓峪 摄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地球系统科学系的博士毕业生岳思妤,十分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2022届全体研究生毕业生向母校、师长和一路陪伴我们的家人朋友们致以最真挚的感谢。
清华园的时光,倏然而过,留下太多珍贵的记忆。我们曾与同窗盼着紫荆食堂换上新的装潢,也曾和挚友伴着操场的微光聊到天亮。去年,我们还唱着校庆歌曲里的“推开学堂那扇窗……一群少年奔向了远方”,今天,我们就成了曲中人。即将启程之际,我不禁思考,这些年清华之于我,之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想,清华意味着“红”的鲜亮底色。五年来,作为学校“双肩挑”队伍里的一员,服务引领同辈的汗水,也折射出了点亮自己的光。2021年,我有幸成为庆祝建党百年大会上献词团的一员,当时已经博四的我,是清华团队里年级最高的学生。以骄阳作伴、与星辰为伍的近百个训练日里,我不仅全勤参与了526个小时的训练时长,也几乎榨干了清华到训练场地的所有时间,在往返大巴上我争分夺秒地完成了开题报告。在练习朗诵的发音时,我们朗读方志敏烈士在牢狱里写下的《可爱的中国》,还记得那句“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如此光荣的日子,并不在辽远的将来,而是在很近的将来”,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冀,让我读到动情之处潸然泪下。而当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与1000名青少年共同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那一刻,先辈们用理想信念浇灌的萌芽,已经在我们青年一代的心中开出新时代的花朵。
我想,清华意味着“专”的勤奋求索。我的研究方向是青藏高原南部的气候变化。青藏高原被誉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是地球系统科学突破的关键。2018年和2019年,在学校和导师的大力支持下,我有幸两次参加国家第二次青藏科考,前往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喜马拉雅山区布设观测站点,采集珍贵的气象数据。那里地形崎岖,环境复杂,对于初入高原的我来说很是艰苦。还记得到达西藏的第一天,从小在海边长大的我,就因为产生极度不适的高原反应而缺氧晕倒。那一晚,伴我入睡的是星光、荒野、氧气瓶和不争气的眼泪。我缩在被窝里告诉自己“好不容易登上高原进行实地探测,我绝不能就这样放弃,更不能拖团队的后腿”。于是第二天,我又整装待发,启程前往山谷。后来,在老师和小伙伴的帮助下,我通过调整呼吸和饮食规律,逐渐适应了环境,投入了野外工作。进入复杂山区后,我们获得了文献中罕有描述的真实地表类型特征,为我的区域气候模式改进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此后,我根据实地观测取得的新认识修正模式,使得喜马拉雅山区降水模拟的湿偏差显著减小,有望为当地气候灾害预防和区域水资源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我想这次经历也是无数清华学子脚踏实地、勇于探索的具体缩影。
我想,清华还意味着追求长远意义的坚定执着。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逐步从青藏高原放眼世界。通过模拟,我发现远在赤道太平洋的气候变化竟可以通过波列影响到青藏高原湖泊的扩张速度,使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气候变化早已是全球性问题,我们必须合力为未来做出改变。然而,目前气候变化应对的全球协作困难重重,我国的气候治理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支撑。学校的教育指引我要胸怀家国天下,静下心来做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因此,毕业后,我选择前往国家气候中心工作,尽力守护“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这份属于我们和后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各位同学,我们即将分别,在青春的赛道上重新起跑。愿我们接好时代的接力棒,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跑出人生的精彩!
最后,让我们一起记住此刻相聚的美好时光,与身旁的老师和同窗们轻轻道一声“珍重”,这一程能够与你们同行,真好!
谢谢大家!
(清华新闻网6月26日电)
编辑:李华山 邱收
审核: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