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冬奥 · 清华 · 向未来 - 正文

打造无障碍环境,让更多人从“奥运遗产”中受益

来源:新京报 3-8 冯琪

冬残奥会第一名的领奖台高度不能超过0.3米,高度可调节;无障碍卫生间的净空间不应小于4平方米,内部应设有直径不小于1.5米的轮椅回转空间;电梯应当设置运行显示装置和音响装置,应设带盲文的选层按钮……类似的细节大量存在于场馆、奥运村及城市空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对保障有无障碍需求的人群自由顺畅地参会至关重要。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已开幕。三四年来,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邵磊已记不清自己往赛区场馆、奥运村跑了多少次。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的专家组成员,邵磊参与了本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的制定,以及多个相关场所的通用无障碍设计及改造工作,助力建设高标准、无障碍和包容性的冬奥环境。

想方设法坚守无障碍标准

为确保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所有参与者都能够获得高质量的体验,参赛及观赛环境应当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包容友好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本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编制了无障碍指南,涵盖了环境、信息、服务等多个方面,涉及坡道、出入口、门、电梯、扶手、停车位、卫生间、坐席等各类要素。

严格遵守无障碍相关标准是对新建和改建场馆的基本要求。对于新建场馆而言,如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从设计、建设到运行的各个环节纳入了全过程无障碍设计、咨询、监督和检查的工作,确保落实。对于既有场馆,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五棵松体育馆、首都体育馆等,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体检、更新、改造、优化则成为重点工作。

改造并不容易。“如果当初设计的空间不够大,现在也很难调整。”邵磊指出,这需要在改造中因地制宜,结合现有条件,寻找最优替代方案。以首都体育馆为例,受到空间、管线、防火卷帘等因素限制,并不是哪里都可以加装无障碍坡道。

有时候,改造还要从统筹运行管理上想办法。按照通常人流负荷配置的电梯,如果遇到很多轮椅人士都要使用的情况,电梯的容量和运行效率会大大降低。邵磊介绍,那就得合理分配不同类型运动员的房间位置,对同一时段不同电梯的运行情况进行合理布局,统筹出行流线,提升电梯的整体运行效率。

借奥运提升城市无障碍建设水平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圆明园南门临街处,出现了一组造型新颖的不锈钢栅栏。这组栅栏被设计为“双弧相扣”的形式。目前在北京,这样的栅栏“绝无仅有”。

这是从通用无障碍角度出发而设计的栅栏。在城市的公园、绿地、人行道等边界处,为便于管理,会设置一些防止自行车出入的栅栏,两片栅栏交错,留一个窄窄的入口,人可以进出,自行车则被挡在外面。但轮椅也被挡住了。

邵磊开始琢磨,有没有一种栅栏,既能挡住自行车,又能让轮椅通过?他在市面上找了一圈,根本找不到这种产品。为此,邵磊根据轮椅的转弯半径专门设计了弧形栅栏,两个弧形交错,轮椅可以进去,但自行车进不去。

北京自2019年起开展了三年无障碍提升行动,除了比赛场馆、奥运村,城市道路、公园、广场、绿地及观光游览场所均在无障碍提升范围内。这个通用无障碍的栅栏,即是圆明园开展无障碍优化提升的一个细节。

仅仅是卫生间的一扇门就大有讲究。“卫生间应该怎么开?”邵磊分析,向内开门,对于轮椅来说出入方便,但内部空间要足够大,否则关不上门,事实上不是所有厕所都有那么大的空间;向外开门,最大的问题是进入之后,使用者够不到门把手、关不上门,这就需要在把手设计上下功夫。除了内开门和外开门,还可以考虑电动平开门,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成本也随之上升。

无障碍环境成宝贵“奥运遗产”

“有些事在想象中觉得很简单,但到实际落地时,会发现我们其实并不了解。”邵磊强调,无障碍提升的过程必须要使用者充分参与才能真正实现目标。

因此,在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参与的无障碍提升项目中,将公众参与作为法宝,邀请了不同情况的残障人士直接参与其中。“他们坐着轮椅,或是拉着导盲犬,看看能不能走得通?感官是怎样的?使用中有什么问题?”然后大家开会,把问题集中提出来,再一一解决。

邵磊告诉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无障碍建设开始起跑,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无障碍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

“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全球对多样、平等与包容的社会发展理念形成了更加坚实的共识,通用无障碍与合理便利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邵磊表示,此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会推动全社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无障碍”的内涵和外延。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推动下,我国无障碍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根据国际残奥委会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要求和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时有关无障碍环境的承诺,邵磊参与制定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在建设高标准、无障碍和包容性的冬奥环境的同时,为赛后持久、可持续利用留下宝贵遗产,为推动提升我国的无障碍环境水平做贡献。

“如果没有冬奥这个大事件,无障碍问题的推动也许没有这么快。”邵磊认为,对于国家、社会、城市来说,“奥运遗产”更为重要,“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推动全社会对无障碍环境建设形成共识。”

编辑:李华山

2022年03月09日 07:57:57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