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书院水木01班的学生徐钰翔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杨大文老师的场景,不是在班会或者课堂上,而是在宿舍。“他夸我长得高,以后肯定是打篮球的好手,我觉得他特别亲切,我们聊天的氛围很轻松。”徐钰翔说。
他注意到杨老师脸上有渗出的汗珠——因为未央书院的学生是不同专业混住的,宿舍也分布在整栋楼的不同地方,作为班主任的杨大文便从一层走到五层,把每层楼里未央水木01班的学生都慰问了一遍。
“只要办公室亮灯就可以进来”
在大一第一个学期,未央书院有一个特别的课程——院长梁曦东安排每一位班主任担任“科技史小班研讨课”教师,每双周进行研讨。因此,杨大文在课上可以见到同学们一次,并借此机会和同学们沟通。
为了增加与同学们的沟通交流,杨大文会在每周的研讨课结束后安排一次短时班会。研讨之前,他会利用午饭或晚饭的时间与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边吃边聊,用分组聚餐研讨的方式逐渐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我发现这是一个和学生沟通的好方法,可以听到很多同学们的想法。”杨大文说。
这只是杨大文跟学生们沟通的很多方式之一。他会组织班上的学生们在周末参访三峡集团,了解业界动态;会带领同学们参加“清”年爱劳动的活动,去公园采访北京环卫工人,了解垃圾分类现状;会在疫情期间和同学们开腾讯会议,一个一个地交流、了解学生身心状况;会定期邀请博士和博士后为同学们开学术讲座;还会将学术领域新鲜权威的论文转到班群里,供大家学习参考……从生活到学业,他总是尽己所能地陪伴学生成长。
杨大文十分重视未央书院水木01班的班团集体建设,在他的关心和指导下,班级同学学习踏实勤奋、成绩优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各有所长,各尽其能。
大一学年,未央水木01班获得第五期“本科生班级与团支部资源支持计划”金奖,获评“百年征程” 优秀专题支部事业支部,获评清华大学优秀党课小组标兵。2021年10月,未央书院水木01班获得校级“优良学风班”称号。在奖学金评选中,班级同学共有23人次获得各类荣誉奖励。
这不是杨大文第一次当班主任。2006年,杨大文担任了水工61班的班主任。“同学们可以随时找我,只要看到我新水利馆的办公室灯亮着就可以进来。”从那个时候开始,这就是他对同学们的承诺。
做学生成长上的引路人
在关心同学们的生活、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之外,杨大文还会在学术和职业道路方面给予学生专业性的指导。
大二以来,他经常组织同学们参观实验室,鼓励同学们参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找同学讨论未来的发展规划。一些对专业感兴趣的同学就开始和他讨论科研,申请大学生创新计划、星火计划项目等。当同学们有困惑,比如专业方向选择、未来深造路径等,找他咨询的时候,他也会认真倾听同学的想法,给他们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身边的例子,让同学们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
有个别学生之前对水利专业的前景感到迷茫,当他们找到杨大文表示想在科研领域进行尝试的时候,杨大文抓住郑州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这个现实热点话题,鼓励同学进行科研探索。看到同学们在研究思路和写作制图等方面不得要领时,杨大文建议他们从专业期刊中找到科研的思路,学习写作和作图的方式方法;当研究小有成果的时候,杨大文便带领同学们讨论可能的深入研究方向,让他们开始新的尝试,感受科研的乐趣……在同学们的科研探索路上,总有杨大文“宽严相济”的指导。对此,杨大文常说:“你们每个人都不是天才,想要在科研上脱颖而出,必须靠勤奋。不是做个梦就能有新想法,创新不是摆POSE(姿势),创新思维需要知识和想象力的完美结合。”
鼓励学生扎根于中国的现实需求
杨大文在清华水利系读完本科和硕士,又积攒了丰富的工作、留学和教学经历后,坚定地回到清华,在教学和班主任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回清华的选择,和他的经历、他的信念都密不可分。
1990年硕士毕业后,杨大文来到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当时国内科研的硬件和软件条件都很差。几年的工作经历让杨大文意识到,水利行业需要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等前沿技术。为了开拓视野、学习更前沿的技术与知识,1995年,他来到东京大学深造。东京大学的同行们主要研究全球性的水问题,比如全球水资源、气候变化等问题,这些都让他感受到了极大冲击,并希望能够回到中国,为祖国的水利事业培养人才。2004年,杨大文全家从日本回到中国。
杨大文的研究领域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其中,他非常注重对极端天气的研究,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关注此方面。“水文学”的课堂上,他鼓励学生们用大数据和统计方式去探索气候变化,通过研究前沿问题来激发同学们的科研兴趣。他常在课堂上说:“不要发了洪水就去研究洪水,今年干旱了就去研究干旱。为什么我们不能提前研究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水文特征和趋势、做好预估和预案呢?”
在杨大文看来,极端气候是无常的,也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在城市防洪安全建设、极端水文气象预测等方面,水利系的师生们还须攀登科学的高峰,也有宽广的发展空间,这些也都是非常现实的国家需求。
杨大文一直秉持着“要架起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之间的桥梁”的理念。当班主任,给了他更多在育人方面践行这一理念的机会。他常常告诉同学们:“水利对国家而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需求,我们国家自然灾害频发,人口众多,保障粮食、能源和水资源安全责任重大,必须要有人在这方面为国家作出贡献。同时,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水旱灾害问题更加凸显,我们不仅要为中国作贡献,也要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为世界文明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