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因周边分布着几十个天然盐湖而得名,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境由东南至西北为广阔的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从1990年代开始,盐池县260万亩的天然草场严重沙化,80%的村庄、道路、耕地经常被黄沙淹没。从那时起,盐池县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禁牧、宁夏黄河东岸防沙治沙项目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全县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参与这些生态保护项目的牧民或农民会获得一定的经济补贴,这种机制被称为“生态补偿”。2015年暑假,由来自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数学系、计算机系的9名大一、大二学生组成的“筑梦沙洲”实践支队,来到这里开展针对“生态补偿机制的效果及问题”的实践调研。
在正式开展调研之前,支队长王月和刘佳妮、武平乐、甄逸雯、姜雨岚、彭宇熙等队员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分工筹备,理论小组负责对我国生态补偿政策的演变历史和现行政策、实施方式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从理论上查阅了大量文献,在进入现场之前储备相关知识,编制访谈提纲和问卷;联络小组负责联系当地政府、寻求老师的指导、确定实践细节;宣传小组负责运营微信公号、设计支队logo、并对实践进行影像和文字记录;后勤小组则负责安排同学们的衣食住行,确保调研安全顺畅。最终,他们将问题逐渐聚焦到禁牧政策下牧民的偷牧问题和退耕还林受村民的欢迎程度上,并带着编制好的问卷和满满的信心踏上了旅程。
带着案头准备得到的问题,他们来到了盐池,同学们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在政府进行座谈,到农户家中走访,考察新近建设的电商平台,在调研中将准备的问题一一求证。同学们发现,十多年来的生态工程使“沙漠县城”实现沙漠化逆转,生态政策的推行,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环境,昔日风沙肆虐,满目苍黄已经被绿色沙洲取代;但是,当地农牧民的收入也切实地受到影响,生态补偿款高于在旱地上务农的收入,但低于农牧民外出打工的收入。这验证了同学们此前在文献上看到的“生态补偿要高于生产成本但低于机会成本”的论断。但另一方面,禁牧使饲养成本提高,很多农牧民放弃了养羊,被动选择了外出打工,饲养户偷牧现象也比较常见;此外,绝对的禁牧也并非是保护草场的最佳方式,轮牧虽然是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更好的模式,但实施起来有难度。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的主要问题在于耕地的基本农田和非基本农田的界定问题、土地结构问题和树种选择问题。
同学们在实践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和成长。不仅仅是第一次做了绿皮火车或是知道了土豆原来真的长在土里,而是真切地了解到经济政策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如此息息相关,在文献中看到的理论在现实中的解读是这么触动人心,也牵涉到众多的社会层面。通过实践,同学们认识到要想真正为基层人民做些事,绝不仅是简单的社会实践这短短十天,而是要走出象牙塔,在风沙中做一棵倔强成长的草,把校园里学到的与广阔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自7月6日至9月13日,清华映像栏目进入暑期运行,每周更新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