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土吾民”寒假社会实践: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2015.05.26

    供稿

    人文学院

    创意

    映像设计组

    文字

    张铮

    图片

    任帅

    编审

    赵鑫、尹霞、张歌明、张铮

    设计

    王寅、张颖

     

林语堂先生在其英文著作《吾土与吾民》的自序开篇即写道:“中国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国民生活如此复杂……”虽然今天的中国与林先生写作时的中国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当代中国仍然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国情、地区发展极不均衡、社会矛盾层次多样的大国。2015年寒假,清华大学电机系、自动化系、人文学院三个院系团委联合开展以“吾土吾民”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引导同学们利用寒假回到家乡的时间,关注“吾土吾民”。

3个院系,33个省级行政区,194支队伍,500余人次参与,同学们围绕“吾土吾民”的实践主题,通过实地走访、采访问卷等方式,践行对“吾土”的承诺,对“吾民”的责任。“吾土吾民”主题实践分为吾与吾家、吾与吾校、吾土之民、吾土之制、吾土之文等五个子方向供同学选择。

家是一个人的根基,却少有人真正地了解过自己家族的历史、询问过自己家庭的过去。在寒假,有不少同学参与了“吾与吾家”的选题方向,或以家人为切入点,挖掘祖辈在过去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中的故事;或以家族文化为方向,探访家族家谱的编写经历和现状,以小见大,以家见国,家庭认同、历史认同、民族认同于中滋长。

对于母校的感激与思念是所有学子共同的情结,对于教育热点的关注与思考也是同学们所关心的话题。在“吾与吾校”寒假实践中,不论是以“情系母校”项目为代表的回访宣讲,还是对于地方教育的调查反省,很多同学在寒假实践中深入校园,把目光投向了“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异”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实践路上表达了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心,对祖国教育地区差异的关切。

总有一些人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但却过着与我们不一样的生活。“吾土之民”的他们可能是农民,可能是外来务工者,也可能是一些特殊人群。我们也许只在新闻媒体中对他们稍有了解,但对于他们的生活也许却知之甚少。在寒假,同学们不但关心自己的小家庭、自己的母校,有些同学也回到家乡关心社会边缘人,真正地与“吾土之民”进行交流并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对“吾土之制”的分析与思考也是本次实践中的一大亮点。从“农村医保”到“个体商户”,从“农村制度”到“依法治国观念的普及”,同学们通过采访和调查,用自己的视角审视制度。而通过实地调研,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也更直观地呈现在了同学们面前。同学们通过实践逐渐学会了用更加客观与理性的态度看待社会问题,也开始更深入地思考自己作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承载的文化。“吾土之文”主题中,同学们把视角转向了家乡文化,具象化的饮食、建筑,精神层面的民俗、民歌、方言、民族技艺等都成为了同学们调研的对象。从城墙到遗址,同学们通过“吾土之文”的实践活动,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了家乡的非物质文化,并加强了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无论脚下的土地富饶与否,“吾土”始终是深爱之地。无论身边的人高贵与否,“吾民”始终是牵挂之人。“吾土吾民”的实践主题看似朴素,但是却最接地气、最动人。尽管同学们对边缘人的关心、对制度的反思当下可能并不能带来现状的立即改变,更多的时候是满满的失落;但是同学们在寒假实践中不断经历,经历更多的人、不同的生活、更大的世界,以期待更加强壮的自己,能够有能力守得“吾土”,守护“吾土”,而这才是“吾土吾民”实践的最大意义。

 

  • 010-62793001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