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9日,在清华学堂召开了一次很不一样的教学工作讨论会,会上做报告的是来自不同院系的本科生,而台下聆听的是清华大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长杨斌教授以及学校教学教务部门的负责人。2个多小时的讨论会气氛热烈,同学们提出的本科生基础课程改革、退课免费、文化素质课程、阳光长跑等提案引起了在场同学和老师们的深入讨论。这次会议,是在2014年末刚刚成立的清华大学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的第二次正式会议。
2014年11月3日,清华发布将成立“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并面向校内所有本科生招募委员的通知。这一消息在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大量的同学踊跃报名。在经过了多轮遴选环节之后,来自理、工、文、艺术等各个学科、覆盖本科各年级的20名同学和校学生会的代表,以及“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获得者机械工程系田凌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冯务中副教授两位教师代表共同组成了清华大学首届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于2014年12月4日宣布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
可是,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的成立和运作也遇到了疑惑的声音:“学生参与教改能有多大的作用?同学们反映强烈的问题能否通过咨询委员会得到解决呢?”面对这些疑虑,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郑力教授说,设立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的初衷就是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让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最直接地听到来自学生的声音。
于是,20名本科生委员代表全校近14000名本科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去。他们展现了高度的负责精神和高效的工作效率:首届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主席、美术学院雕塑系四年级学生卢森同学带领委员们每周开会交流,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提出了十余个选题;他们还针对“基础课总体情况”、“文化素质课”、“体育与英语课”、“学科(专业)基础课”、“退课收费”等方面,设计了多份问卷调查,通过千余份问卷直接了解同学们的想法;他们还注册了微信公众号“清华课改之声”,听取同学们对课改的建议……在第二次会议上,学生委员们形成了长达三十多页的调查报告,还对制约基础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选课中签率太低、课程与兴趣契合不够、选课限制太多、课程质量不高等十多条原因。针对这些问题,老师们也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讨论,虽然观点的矛盾和冲突难免,但师生之间还是达成很多共识,得到了更深的理解与体谅,换来更严谨的政策措施。
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的成立,是清华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经验,并结合清华的学生优势、教学传统和学科特点的一次尝试。委员的遴选不但充分考虑学科、年级,也特别选择有海外交换经历,熟悉国外大学课程学习状况,具有较强的领导力、观察力和服务精神的同学。这种改革思路将教学中的另一个主体——学生,从教学中的“接受者”改为“决策者”和“管理者”,尊重学生的“中心”地位。它的出现,让学生能制度化地、稳定地在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进而营造整个校园的积极的、主动的、交融的学习氛围。从现实效果来看,咨询委员会确实起到了以前各种渠道无法替代的沟通作用,提出了很多以前不被学校重视或不够重视的问题,也使学校的很多工作也在沟通和交流中得到了同学的尊重和理解。
注:本文改编自宋亮,《学生是教改的主角 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上什么课怎么上 学生来提议》(清华新闻网,2015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