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花开世纪情
——香港高级公务员清华大学国家事务研习课程20年
时光流淌,情谊难忘;吾校庄严,薪火相传。
走过百年的清华大学,始终与祖国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跨越世纪的历史长河里,她又与香港——这颗东方明珠紧紧相连。
1992年10月,时任香港总督彭定康首次访问北京。在此期间,中英双方就香港回归事宜进行洽谈,所达成的唯一共识,就是举办“香港高级公务员北京课程”。
1993年7月,美丽的清华园,一群特殊的学生如期而至。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第一次来到这座千年古都。同样的肤色与血脉,同样的文化与情怀,让他们感到亲切和向往。但数十年的两地分隔,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又使他们在陌生中充满疑虑。
作为“香港高级公务员清华大学北京课程”的首批学员,他们勤奋地学习着各种有关中国基本国情和历史文化的课程。短短几周,精心设计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精彩生动的讲解、坦诚睿智的对话,不但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在他们的心里埋下热爱和认同的种子,架起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在国务院港澳办和新华社香港分社的指导下,清华大学成立以常务副校长为组长、多位教授专家为成员的课程领导小组,并专门组建“对外学术文化交流中心”负责实施。学校整合利用多方面的优势资源,建立起一支由课程学术指导小组、课程师资小组、课程行政小组、课程外联小组等分工负责、集体协作的高水平、高效率的运作团队。
教学相长、情理并重。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员们大大加深了对国家的了解、对历史的认识。推开一扇窗口,他们看到一片海阔天空;打造一把钥匙,他们收获了中国人的根和魂。
1997年7月1日,阔别多年的香港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在此过程中,参加“清华课程”的香港公务员们为顺利回归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学习、讨论和走访,他们普遍对回归后继续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增强了信心,也坚定了服务香港的决心。不少学员相继成为特区政府的骨干,将这种信心和决心传递给其他公务员和更多的香港市民。
回归后,清华大学与香港特区政府密切合作,更名为“香港特区政府高级公务员国家事务研习课程”继续举办,至今没有任何间断。
二十年花开花落、风雨沧桑;二十年情牵两地、历久弥新。
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近年来,逐步加大对共产党的领导和深化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深入探讨,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外贸、农业、外交、国防等诸多方面,全面而有重点地介绍中国内地的最新发展情况,满足学员的深度需求。
课程体系日臻完善。形成一套“课内外、校内外、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为学员提供一个开放式的“大课堂”,通过讲座、座谈、参观、访问以及个人访谈等多种形式,系统、深入地了解国情国策、社情民意和发展成就,使课程更具说服力和实证性。
课程始终秉承“客观、求是”的教学理念,一批来自校内外的德才兼备、循循善诱的学者名师和一批来自社会管理一线的、具备高深学养造诣的高级官员走向讲台。他们坚持“开放式研讨型”的教学模式,与学员平等进行学术探讨与交流;他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事实说话,引导学员在思考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他们坚持科学的态度,不回避敏感社会问题,在与学员的互动和碰撞中直面历史与现实。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批批优秀的香港公务员走进人杰地灵的清华园。他们感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发扬“行胜于言”的优良校风。他们又从这里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对口访问、参观考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理解、推动交流。
优美隽永的校园、人文日新的传统、追求卓越的氛围、热情敬业的作风,培养了这群与众不同的清华人。朝夕相处中,他们聆听大师、思考社会,也结下深厚的同学情、师生情,成为“兄弟姐妹”般的一家人。
走过20度春秋,清华大学已经为香港政府举办课程89期,超过2300名高级公务员参加学习。在刚刚就任的第4届特区政府20名主要官员中,清华课程校友有6位,81位部门首长及常任秘书长中共有33位。
课程的成功引发了良好的“连锁反应”。香港工商金融、教育界、宗教界、社工界等各界高层及其专业人士,纷纷前来清华求学问道。课程主要讲员也多次应邀赴港授课,听众多达数万人次。
香港公务员清华课程校友会的成立,公务员子弟课程的举办,将课程效果不断拓展延伸。智库建设和学生培养,为香港的未来发展谋篇布局。
紫荆绽放,南北芬芳。
步入新百年的清华大学,将与香港特区政府一道,更新设计优质的课程,拓展更宽、更深的交流渠道,为香港公务员队伍深入了解内地的发展、积极参与和探讨研究国家最新全面改革政策服务,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伟大战略顺利实施,为促进香港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共创盛世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