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的系馆大楼。一尊庄重、儒雅的铜像静静坐落在此。
刘仙洲,中国近现代机械学奠基者、中国科学史事业开拓者、著名机械工程教育家。他生于1890年1月,河北省完县人;18岁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运动。
1918年,刘仙洲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大学。他回到保定参加母校育德中学创办的“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的教学工作。三年间,刘少奇、李富春、李维汉等都曾受教于他的讲堂。
1924年,年仅34岁的刘仙洲出任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校长。他一改当时中国理工科高等教育被“洋教材、洋教授、洋文”所统治的局面,为学校发展和学术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仙洲又先后在东北大学和唐山交通大学任教。1932年8月,他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参加了工学院和机械工程系的筹建。此后,他担任过副校长、第一副校长等职。
刘仙洲主持编订《英汉对照机械工程名词》一书,成为统一我国机械工程名词的里程碑。他发奋编写了15本中文机械工程教材,并对中国机械发明史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还最早提出“工读协作制”的思想,提倡工业教育要理论结合实际。
刘仙洲素以勤奋、严格、诲人不倦著称。在授课期间,他从不迟到早退,也规定学生不得无故缺课,作业和考卷过时不收。
1955年,刘仙洲以65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解放后最早入党的知名老教授之一。他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人民政权的建设,毛泽东主席曾特邀他出席最高国务会议共商国是。
1970年,在80岁生日之际,刘仙洲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份《我今后的工作计划》。即使仅靠输液维持生命,他仍坚持用颤抖的手一字字地修改文章。
刘仙洲一生献身教育,桃李满天下。他生平著述300万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
先生的音容笑貌,从不曾被淡忘。他用满腔的热血丹心,始终守护着一代代年轻的学子,胸怀天下、报国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