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的钱锡康,已在清华园中学习和工作了60多年。每天清晨,他都会骑着自行车,从这里经过。
这是一座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牌坊”式建筑,矗立在东西主干道上,古典优雅、风韵高洁。
和钱锡康老人一样,许多的清华人都习惯于通过它进进出出,将自己的生活、命运、情感,与这所学校紧密相连。
这就是清华园的标志——二校门。一座青砖基座、白玉石砌成的三拱石门,中间一道弧度完美的大拱门之上,镌刻着清末大学士那桐题写的“清华园”三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鲜明而有神采。
二校门始建于1909年,最早是作为清华学堂的主校门而存在的。早期时,它的两翼伸以短墙,东西各联通有其他建筑。当时的清华,门纪森严,一切与无关人员都禁止擅入。1930年,曾有军阀政府指派来的所谓校长,却被清华学生会拒之门外。
后来,校园扩建,园墙外移,如今的西校门成为清华新的大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交通方便,拆去了二校门两面的短墙。它作为校门的功能大大减弱,但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一代代毕业生仍然满怀热情,从这里走出校园,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1966年8月24日,红卫兵以“破四旧”为由拆除了二校门。1991年,在海内外广大校友的呼吁与支持下,二校门得以恢复重建。它以卓越的风姿,重新屹立于世人的眼前。
时光荏苒,二校门在风雨中默默见证着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它不仅仅是清华园的鲜明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