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纪念蒋南翔诞辰90周年 - 正文

PP极速糖果爆高分-PP电子最强游戏超容易出分游戏

回忆南翔同志对北京市高校建设的贡��

�� 彭珮�� 陆钦�� ��

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

1953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国家进入了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高等学校面临着要从以政治运动为主转向以教学为主的重大转变。南翔同志就任北京市委高校党委第一书记以后,根据形势的要求,把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人才当作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并且为实现这个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方针政策性的意见��

 1953年12月,他在一次高校党委讨论学生工作的会议上,提出“现在学校工作正规化了,与解放初期搞政治运动不同,现在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要重视业务学习,引导学生学什么就钻研什么。”“在大多数学生拥护共产党、愿意为人民服务的情况下,才就是主要的了。德才是结合在一起的,才越大,对人民的贡献也就越大。因为一个人政治觉悟的高低最终是要通过业务表现出来的。��

 南翔同志一直很重视和关怀青年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1960年,他针对不少高等学校不重视体育,学生体质有所下降的情况,提出“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的响亮口号,在全市高等学校得到了广泛的响应,推动了各校对体育课和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视,从而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更好的落实��

 南翔同志也很重视“全面发展”要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他曾经说:“全面发展是基本的教育方针”“因材施教是服务于一定目的的一种教育方针”“只有因材施教,充分照顾学生个人的特点,发挥个人的特长,才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

 他还认为,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上的要求,也应当从实际出发,而不能笼统地一律要求。他认为,学生原有的思想基础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有很大差异,如用一个共同的高标准去要求他们,既达不到目的,也会出现问题。也是他首先在清华提出的“三个台阶”的要求,即对不同觉悟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走,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

在发展高等教育问题上的求实精��

50年代到60年代初,首都高等教育在经过院系调整以后,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是数量上需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一个是需要把原有高等学校改造和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大学��

 南翔同志提出的许多意见体现了鲜明的实事求是精神,对首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 第一,关于学习苏联经验和联系中国实际��

 南翔同志到清华仅两个多月,就多次在各种会议上指出要克服学习苏联中的形式主义倾向,认为学习苏联“要学他们培养人的原则”“体会他们马列主义的方法观点”“订立教学计划要结合中国情况”“制定教学大纲要体现国家的需要,是中国化的大纲,不是苏联的大纲。��

 1956年,在蒋南翔与杨述、宋硕同志联名撰写的文章中,进一步阐明了“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必须严格执行从实际出发、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指出“特别是在文学、艺术、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就需要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和苏联经验,更多地独立研究中国的情况,总结我国的经验,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我国的理论问题和实际工作问题。”还富有远见地提出,除了学习苏联以外,“也要向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有用的东西”“例如英美高等学校所通行的自由选课制度,也可以批判地加以吸收,”“规定大部分课程为必修以外,考虑将一部分专业和专门化课程改为选修。��

 第二,关于高等教育发展中数量与质量、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问题��

 南翔同志多次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人才的质量问题,不能超过实际可能去求发展。1956年,蒋南翔同志就提出“如何解决高等教育中数量和质量的矛盾,是当前高等教育战线上最重要的方针问题。”他认为,“必须严肃考虑需要与可能相统一的问题;必须克服实际工作中的平均主义,”他主张全国的高等学校可以采取不同的学制,不要强求一律,而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

 随后,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南翔同志再次大声疾呼,“在高等教育中,提高质量比发展数量更困难,可是更重要。��

 第三,关于教育工作中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

 他到清华以后,针对旧中国高等学校理论脱离实际的毛病,强调教学中一定要多联系生产实际,重视实验和实习的环节。1958年,清华水利系的毕业生结合建设密云水库工程的任务进行毕业设计,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南翔同志及时肯定和总结了这个先进典型,运用学生的生动语言,提出了“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的原则,北京市委曾在首都高等学校中推广��

 1958年以后也出现过不少过头的做法,比如有的同志还写文章,主张教学过程也要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公式。南翔同志当时就明确表示,不赞成这种忽视理论的倾向。他指出,总的来讲,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实践—认识—实践,但教学是认识的特殊形式,不必要也不可能事事都经过直接经验,而可以是“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

(本文节选自《蒋南翔纪念文集》)

2003��12��11��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请等��...

最新动��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