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清华学子西部支教故事 - 正文

用爱心照亮课堂——湟源支教团支教经历
 

湟源支教团成员均来自清华大学

  

  支教点:湟源县巴燕中学

  宋水泉电器工程专业

  李向达新闻传播专业

  王悫 汽车工程专业

  支教点:湟源县大华中学

  王永瑞精密仪器专业清华大学支教团带队队长

  拜福君电子专业

  生炉子的经历

  夏天的青海气候宜人,而冬天就不那么好过了。在学校里,冬天取暖要靠火炉,而王永瑞和拜福君谁都没生过炉子,拜福君回忆起去年冬天生炉子的经历,不禁笑出了声。他说当时挺狼狈的,他和王永瑞弄了些纸、劈柴和煤砖,先把纸点着,再把劈柴放进炉膛,可是劈柴光冒烟却不见着,更严重的是烟不往烟筒里去,一个劲儿往外冒,熏得他双眼流泪直咳嗽。首战失利,再战未果,三战失败,他们只好请来了隔壁的老师帮忙。他俩最怕的就是炉子罢工,不过后来经过几次浓烟的考验,他俩学会了生炉子。

  受欢迎的校园广播站

  这些孩子生长的环境很闭塞,对外界的了解仅仅靠电视,其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们的人生也可以精彩,所以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获得更多的信息,在王永瑞和拜福君的努力下大华初级中学广播站于2004年10月成立了。拜福君从曾在大学广播站工作过的同学那里找到了一些关于广播站建设的资料,从同学中选拔广播员、小记者和小编辑,当时学校共有学生三百余人,而报名参加的就有二百多名,经过两轮筛选,被选中的学生令其他同学羡慕极了。

  广播站的信息来源一部分依靠在清华的同学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传给他俩,另一部分是小记者自己写的稿子。很多学生通过在广播站的锻炼,普通话水平提高了,写作能力也有所增强。广播站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播外面的信息,让学生通过校园广播站更多地了解他们生活以外的世界。

  王永瑞说,将来不管谁来接这个接力棒,他都希望来大华中学的志愿者能够让广播站的工作继续下去。

  宋水泉的第一堂课

  对于这群暂时告别学生身份的支教老师而言,马上面临着角色转换的挑战,尽管他们在正式走上讲台之前,也接受了短时间地培训,但是每个人在上第一堂课时都有几分紧张。

  宋水泉回忆起他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情景时,从案头拿出了一沓落了灰尘的纸,他说:“这是一年前我上第一堂课时留下的。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张张陌生的小脸时,他们充满好奇的眼神让我有点无措,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认识他们每一个人,我要求同学们每人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个人爱好等内容,这样很快我就能叫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学生们的局促不安也渐渐褪去。”

  他们初到湟源时和当地人的语言交流显得有些困难,课堂上孩子们光顾着好奇、羞涩和敬畏,根本不能进入学习状态,为此宋水泉的前几节课都没有涉及书本内容,他首先更多的是和学生聊天,聊孩子的生活、聊自己的求学经历、聊外面的世界……这样,孩子们慢慢地接受了这群来自全国知名院校的新老师,开展教学工作也变得容易了许多。

  王永瑞:交流的尴尬

  语言交流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支教团的成员们都面临着语言交流的困难。王永瑞不仅给初三的学生上英语课,还承担了初一年级的生物课教学工作,课堂上他用普通话向学生提问,学生就用湟源话回答问题,开始的几堂课,他几乎听不懂学生在说什么,甚至不知道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否正确。后来,他让学生尽量讲普通话,开始学生的“青普话”常常惹得大家哄堂大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上的交流变得正常起来。

  感情的建立依凭心灵的沟通

  很多孩子在和志愿者接触之初怀着陌生感,想让教学有成效,就得让孩子消除这种心理上的距离感。宋水泉先用小纸条和学生交流,开始纸条上的内容多是学习上的问题,慢慢地很多学生开始在纸条上谈及生活中的困惑和自己的理想,再到后来,他的宿舍里就经常有学生来玩。支教老师们给学生教电脑,看他们在大学里的照片,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一个月左右的磨合期很快过去,师生间的情感与日俱增。

  家访是每名志愿者必须要做的工作。学生朱宝莲的家在黄茂村,离学校有十几公里路程,由于交通不便,王永瑞就步行去她家里家访。朱宝莲说:“记得王老师来我们家是去年10月,当时我正在家里做饭,王老师没说他要来家访,看到他时我出乎意料,我父母很高兴。王老师和我父母说了很多,而且还表扬了我。”

  “劝学是这里老师的必修课”

  李向达是个外表瘦削、寡言少语的人,当记者问他“来青海支教的这一年中,发生的什么事情对你的触动最大”时,他的眼神里流露出了一丝遗憾,他说:“在这里当老师不仅要具备和大城市老师一样的教学能力,而且更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劝学。”2004年9月,新学年刚刚开始,李向达投入了新的生活,开学没几天,他从学校其他老师那里听说很多学生今年起就不再上学了,而这里的老师要去这些学生家里做动员工作。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过在大华中学工作的王永瑞,一次没有成功的劝学令他至今不能释怀。王永瑞带的是初三的学生,班里原本有四十多名学生,但是在高中报名结束后只剩了二十多名,几乎一半学生不再继续上学。班里有一名学生叫乔鹏,虽然学习不是很拔尖,但是他的眼神里总是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求,于是他几次三番地去乔鹏家里做工作。但是最后一次他再去乔鹏家时,已看不到乔鹏的身影了———他已经去格尔木打工了。王永瑞遗憾地说:“估计我再也不会在课堂上见到他了。”经济问题是造成这里学生不能继续上学的主要障碍,据王永瑞介绍,他们这届支教团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来缓解这个问题,他们准备设立一项助学基金,资金主要来源是清华大学校内师生募集来的,但是关于基金运作的要求和规定他们还不是非常了解,这项工作还有待于更多人的关注。

  带给学生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支教团的成员在湟源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他们很想为西部多做一些事情,想给西部多留下一些东西,然而在短暂的停留里,这样的想法几乎是一种奢望。拜福君说:“尽管明年还会有像我们一样的志愿者来这里,但是学生在这个学校只能呆三年,如果我们能够教给他们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这样就算他们离开了学校也可以自己学习,自己做很多事情。”王永瑞发现学生只会死读书,只知道书上写着“1+1=2”,就把书上的东西背下来,而不会思考“1+1”为什么等于2,甚至不知道“1+1=2”是怎么来的,这种单向的思维方式对将来他们的个人发展很有影响,因此,他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有发散思维,要学会有创造性地学习。

  丁发蛾是该校初三(1)班的学生,她说:“王老师很厉害,他能把一道题用很多种办法解出来,而且那些方法虽然都不是书上的,但是很简单而且容易看明白。”

  “能够给他们留下一些永久性的东西,让他们整个人生的路走得更直一些。”这是王永瑞的一个愿望,同时他也在离开青海的倒计时里为实现这个愿望而继续努力着。

  “这里的情况并不糟”

  生活上的不适应是支教团成员首先需要克服的困难,在来青海之前他们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有的同学把睡袋都带来了,他做好了睡木板的准备,然而当来到大华中学时,王永瑞立即从自己的预想中走进了现实。他回忆说:“来这里之前我也听前几届支教的学长说过这里的情况,但是别人说的是一种情况,自己看到的是另一种情况,而现实并没有说得那么夸张。刚下车时,就觉得这里的自然风光很美,而且空气也特别新鲜,接着学校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给我们住,感觉虽然和我生活的环境反差挺大,但是并不糟糕。”(转自 2006-9-30 青海新闻网 记者王运卓)

2006年09月30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