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 正文

清华法律人的光荣与责任

■法学院 刘轶圣

  近代中国艰难的复兴历程中,“法治天下”的理想始终是民族栋梁的执著追求。几代法律人呕心沥血,换来从“臣民”到“公民”的沧海桑田。身处清华,我们虽习惯了用科学表达救国,由衷为两弹功勋、诺奖得主而骄傲,但我们也不应忘记,在这片紫荆花下,清华人同样为建设一个法治中国做出了 巨大贡献。清华法学至今已传承了整整八十年。在岁月中顽强搏击、延续不断的精神,正昭示着我们今日年轻清华法律人的光荣与责任。

  遥想奠基法治的艰难岁月,清华法律人未曾缺席。

  国难当头,屈辱契约,清华孕育。面对残破的废园,学子们报国雪耻矢志不移。张福运,中国在哈佛攻读法学的第一人,日后中国海关的首任关长,当年正是从清华园走出的。留美预科生中,还有燕树棠、王化成等多人远渡重洋学习法律。他们不为将来当上判官威风八面,也不为日后成为律师锦衣玉食,只为旧法崩溃,新法未立的祖国早日摆脱专制的阴影、洋人的欺凌。他们不曾眷恋常春藤的春光,斯坦福的棕榈,学成之后毅然归国,任教普法,参与修律。这种精神叫做使命。

  日寇进犯,华北沦陷,三校南迁。纷飞的战火中,法制建构的停滞挫折并未让清华人灰心,陈岱孙、钱端升、邵循恪等教授与北大、南开的同仁一道,在西南偏隅顽强延续着脆弱的法学教育,播下希望的种子。纵然食宿艰苦,警笛常伴,但无怨无悔,坚信转机。这种精神叫做坚守。

  云开日出,华夏光复,血债谁还?抗战胜利后,两位清华法律人当仁不让,代表四万万同胞参与东京审判。面对傲慢的英美法官,梅汝敖以不卑不亢赢得尊重;面对狡猾的日本战犯,向哲俊以确凿证据将其罪行大白于天下。他们面对巨大压力无所畏惧,在世人面前为苦难的国家、民族争取到了迟来的正义。这种精神叫做担当。

  回顾建设法治的曲折历程,清华法律人亦未缺席。

  远追王铁崖、端木正,一位高擎国际法学大旗,论著颇丰,誉满宇内;一位官至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却淡薄名利,最爱教书。他们的精神叫做从容;近看贾春旺、张福森,一位曾执掌最高人民检察院,勇敢探索外部监督赢得社会赞许;一位曾任司法部长,积极推动司法改革收获普遍肯定,他们的精神叫做实干。

  今日设帐明理楼的学者大师,几乎都在各自钻研的领域为中国的法治建设贡献了心力。他们中,有人曾参与构建一国两制的法律框架,有人是无可争议的当代刑法泰斗,有人翻译了大量经典西方法律著作,有人不断在为信息公开呼吁奔走……课堂上,他们又和蔼可亲、言传身教,将知识与感悟无保留地传授,对学生们的疑惑与问题耐心解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种精神叫做尽心。

  那么,展望未来健全法治的宏伟蓝图,清华法律人会缺席吗?这个问题似乎需要我们今日年轻的明理人来回答了。

  八十年,尽管清华法学的院系建制有断代,但清华法学的精神始终延续传承,不断丰富。这份厚重而珍贵的遗产将由我们来继承,实属有幸。昔日的辛酸与艰难今日已经化为光荣。而在光荣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责任。不可否认,因为种种原因,先贤“法治天下”的理想今日尚未完全实现,正期待着明日的法律精英进一步完善与健全。而当朝气蓬勃的我们眼前浮现起诸位清华法学前辈的言行,胸中怀揣使命、坚守、担当、从容、实干、尽心等等清华法学之精神,应该有理由相信,中国未来的法治事业,我们,清华法律人,决不会缺席!

  且看边疆农村,那里有清华法律人深耕基层的虔诚;

  且看知名律所,那里有清华法律人出庭应诉的干练;

  且看政府机关,那里有清华法律人依法治国的践行;

  且看海外名校,那里有清华法律人求索深造的足迹;

  且看我们向总理就政府工作报告建言献策;

  且看我们走上街头,向弱势群体普法援助;

  ……

  光荣与责任所系,法治天下,重任在肩。法治天下,紫荆常开。

  注:此文为刘轶圣同学在“传承清华精神,践行科学发展”清华大学2008级新生演讲比赛上的演讲内容,该同学获得一等奖。

2009年06月09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