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 正文

清华举行“学在清华”——学生发展与成才论坛

  【新闻中心讯】4月21日下午,清华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第四场论坛“‘学在清华’——学生发展与成才论坛”在信息楼多功能厅举行。部属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检查第二工作组副组长陶文沂,校党委书记、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胡和平,副校长袁驷,校党委副书记、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史宗恺,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庄丽君等出席了会议。论坛以“科学发展,师生共进;传承百年,共创未来”为主题,邀请师生代表作为嘉宾进行访谈,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师生充分交流互动,促进学生的发展成才,共同继承清华百年精神传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论坛分上下两篇,上篇着重探讨了师生互动与学生的成长发展问题,出场嘉宾包括历史系彭林教授、化学系李艳梅教授、汽车系王建强副教授和校先进班集体航74班班长洪达同学。

  “我平时要求学生不止是关心自己所谓的‘前途’,而要有在学科的博弈战场上成为‘国家队’的志向,要树立起对民族、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这样才会有无穷的学习热情。”“人无压力轻飘飘。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适度的压力是必须的,如果我们不能给学生适度的压力,学生难以真正成才。”彭林老师讲述了自己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引导学生立大志、严格督促学生认真读书的事例。历史系学生燕妮说,彭林老师非常爱护学生的求知热情,他的严格要求不仅可以“出高徒”,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惰性,督促学生加强人文修养和学识积累。

  李艳梅把学生比喻成“漂亮的蝴蝶”,她说,“学校培养人不是做‘加工厂’,而是为学生提供一块沃土,引导他们蜕变成长为美丽的蝴蝶,让他们今后做任何工作都能充分发展特长、做到极致。”化学系学生司同说,李艳梅老师关心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将对学生的信任作为最好的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王建强作为班主任代表发言,他认为班主任老师要把自己的引导贯彻在和学生的日常交流中,要注意“言传身教、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把思想和成功经验传授给学生。汽车系学生党睿娜讲述了王建强老师多次和她谈心的经历,表示正是老师的信任鼓励着她克服困难,不懈努力。

  航74班洪达同学介绍了航74班通过集体自习建设优良学风、带动全班同学努力追求进步的经验,表示大家在一起互相督促带动,学习变得不再枯燥,而是成了幸福快乐的事情。航74班辅导员赵雪川说,集体建设要让同学心中有目标,集体有氛围,确定了奋斗目标,学习的动力自然就足了。

  嘉宾们在讨论中共同认为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力,而集体承担的任务是形成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凝聚力,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实现学生的科学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队伍、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集体的共同努力。

  副校长袁驷在总结上篇时指出,学生要以学为主,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作为学生,要自主学习、自动学习、自发学习、自强不息地去学习,自学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能力,是创新型学习的本质特征,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论坛下篇从研究生导师培养学生的角度切入,着重讨论了清华精神的传承。出场嘉宾包括原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皓明教授、化学系邱勇教授和航天航空学院李俊峰教授。

  陈皓明认为,清华大学之所以能够培养出大批的人才,主要因为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有高度,有远见;此外还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能够把这个理念和模式执行下去,从而形成传统,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他引用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的名言,强调树立远大的志向,将个人发展与国家、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对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极端重要性。

  邱勇认为,在学生的生活和学术研究上,导师要尽可能地给予帮助,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同时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也要欣赏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去实践;年轻的老师要把老一辈教师身上朴实的精神、作风、理念传承下去。

  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庄丽君在接受现场采访时讲述了自己求学时得到老师关心的故事,她认为“学在清华”是非常幸福的,教师需要用耐心细心的培养浇灌,让学生像花朵一样绽放,感受到幸福。

  李俊峰说,研究生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导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感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支持;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导师不仅实践了自己的教育想法,也享受了带学生的乐趣。

  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在下篇总结中指出,现在教师群体越来越多样化,研究生的规模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如何深刻地认识、理解、传承清华的精神是全校师生正在面临的重要问题,清华在向世界先进国家大学学习办学经验和办学理念的过程中,不能迷失自己,大学自有的特色和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涵。要继承清华传统,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做出清华应有的贡献。

  校党委书记胡和平做了总结讲话,他指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最根本的任务,衡量清华办学水平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培养出的学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贡献。在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上,学校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和思考。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学科门类、教师队伍、学生构成等重要办学要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如何坚守教书育人这一第一学术责任,学生如何做到以学为主同时全面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学校要更加致力于营造将人才培养和学生成长切实放在最重要地位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加以落实。清华2011年就要迎来自己的百年校庆,要紧紧抓住这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契机,认真回顾百年办学历程,总结梳理办学经验和理念,进而明确清华面向新百年的人才培养的使命、战略和行动。

  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院、人事处、学生部、研究生工作部负责人和来自全校各院系的师生代表共160余人参加了论坛。(供稿 学生部 编辑 襄桦)

2009年04月23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