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虹云:十年磨一剑,躬行始大成
■研通社记者 赵沿民 万超
邱虹云,北京星敏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系,2007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精仪系,被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称为“清华爱迪生”。1999年,邱虹云创办了被誉为中国第一家高科技学生创业公司的“视美乐”,2000年澳柯玛投资3000万元建成“视美乐”的生产线。2008年,邱虹云创建了北京星敏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从事高性能制冷CCD相机的设计和制造,目前产品已批量生产并出口欧美,覆盖了天文、生物医学以及实验室应用等多个领域。
年仅33岁的邱虹云,已经做过两个公司的老板了。初见邱学长,他如邻家大男孩一般,平易近人,朴实无华。叱咤风云的事业与平淡如真的性情,激荡曲折的创业历程与谦虚朴素的话语,他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与感受,让我们一起聆听。
在元素周期表中长大的“清华爱迪生”
邱虹云出生于四川威远县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在化学实验室工作。在邱虹云上幼儿园时,床头就贴了一张元素周期表,花花绿绿的表格引发了小虹云的好奇。邱虹云说,兴趣是他探索、研究的源泉,是他成功最直接的动力,“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去发展,因为你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
1996年刚到清华上学时,邱虹云的成绩并不好,大一的成绩甚至排过班级倒数第二。当时的邱虹云感到压力很大,直到第一次参加“挑战杯”时“意外”获得一等奖,才使他重拾信心,学习成绩慢慢也越来越好了。“一个人一旦有了自信心,做起事情来就会得心应手,情况也会越来越好了。”邱虹云回忆说。
大学期间,邱虹云获得了包括特等奖学金在内的很多荣誉,但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无疑是原校长王大中说的“清华爱迪生”这一称号。对于这一美誉,邱虹云坦言,当时的他与这个称谓之间还有差距,但正是这种差距,带给他压力的同时,更给了他巨大的激励。众多的荣誉和奖项,并不是邱虹云在清华的最大收获,对他来说,在清华最大的收获,“一方面是清华严谨、踏实、行胜于言的氛围,另一方面是清华提供了很多如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平台,给了我很多机会。”
3000万投资让技术“卖”了个天价
在创造力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十年规则”:一个人只有在一个领域奋斗十年才能达到该领域内创造力的顶级水平。从1998年到现在,12年的成长、发展中,哪些拐点是邱虹云成长的关键呢?首先就是大三的时候,邱虹云参加了创业大赛。
这还要从邱虹云读大二那年的寒假说起。在清华的课堂上,老师们经常用投影机播放PPT,屏幕非常大,清晰度也不错。邱虹云就想,如果家里面也有一台投影机,就能够拿来看电影或者春节晚会。那么,自己是不是能够制造一台出来?
寒假里,邱虹云真的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投影机,通过光学方法利用液晶屏实现了100英寸的大屏幕,画面效果非常震撼。第二年4月,邱虹云决定拿这个作品去参加“挑战杯”。在“挑战杯”大赛上,邱虹云结识了后来的合作伙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生王科,王科在看到邱虹云的作品后非常兴奋,提出希望能够一起组队参加创业大赛。
最初,邱虹云并没有创业的想法,他只想着申请个专利,到合适的时候能够卖掉。可是伙伴们觉得与其卖掉还不如自己亲手做,这样更有成就感,而且在国内,这方面的市场很广阔,有很多需求。就这样,邱虹云、王科和清华经管学院的MBA学员徐中,三人一起组队参加了清华大学第二届学生创业大赛。赛后,三人注册了“视美乐”公司,它被誉为中国第一家高科技学生创业公司,并且拿到了国内首笔本土化风险投资——上海第一百货的250万元。
视美乐的创业经历,是邱虹云成长的第二个拐点。从公司成立到逐步走向正轨,经历了大概两年多的时间,期间实现了从原理样机到工程样机,直到产品面世的飞跃。从最初的想法到原理设计,再到一个可以面世的产品,凝聚着邱虹云和伙伴们的辛勤汗水和不懈努力。“看了之后要动手、要实践、要去研究,天天讲不去做的话永远得不到实质性的东西”,这是邱虹云对“行胜于言”的理解。2000年,澳柯玛投资3000万建成“视美乐”的生产线,开始批量生产。
创业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三个人意见出现分歧的情况。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邱虹云更多从技术角度考虑问题。当时的他认为,应该以技术为主,人家提什么要求,就去做什么东西,并且认为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是好的。如今回过头看,邱虹云意识到这可能是错误的想法,公司的发展完全按照别人的想法,抑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都是不行的,该有主见的时候就应该拿出自己的主见,该听取别人意见的时候就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第一次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并不是非常顺利,遇到了很多挫折,但也丰富了邱虹云的人生经验,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管理上,“积累的经验都是我创业中最大的收获”。
积淀底蕴,为了再一次的腾飞
2002年起,三位创始人开始逐渐退出“视美乐”的经营。邱虹云也按照自己的规划,返回学校继续完成学业。回到学校的邱虹云选择了在精仪系攻读光学工程博士学位,在继续深造和继续创业的选择题上,邱虹云的导师田芊给了他一番建议。导师认为,邱虹云的特长在技术研究方面,不能因为创业把自己的特长耽误了,否则就是一种人才的浪费,而且还有很多更深的东西等着去做,如果能做到厚积薄发,对邱虹云未来的发展会有更大的帮助。导师的这番话深深地影响了邱虹云。
读博期间,邱虹云过了一段相对比较清闲的生活,这让他有时间去反思创业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有时间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同时,他也一直关注着最新的技术进展和成果。
出于兴趣,邱虹云开始对CCD技术进行研究。在刚开始做博士论文的时候,邱虹云主要是跟随实验室的项目做固体激光谐振腔的研究,同时也对自己感兴趣的CCD技术进行研究,两者偶尔会有些交叉的地方。在离毕业只有一年的时候,经过与导师田芊协商,邱虹云把博士论文题目换成CCD方向,他认为这个方向上的论文更有创新性。导师田芊支持了他的决定,并鼓励他在这方面做出更深入的研究。
邱虹云说,如今看来,当初选择继续读研的决定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在清华继续读研,他不可能有在CCD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后来的第二次创业。邱虹云认为,研究生学习期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他日后的创业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继续创业,让他有所大成
对CCD技术的深入研究,奠定了邱虹云第二次创业的坚实基础。凭着第一次创业的经验和在CCD技术研究方面的积淀,邱虹云在博士毕业后选择了在创业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他创立了北京星敏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也是他成长中的第三个拐点。“创业没有回头路,一旦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一直走下去。”邱虹云说。
“这次创业的基础比我第一次创业时要扎实”,邱虹云说,比如CCD出图像后会有很多小毛病,会产生噪声等,这就需要去思考,需要花很多功夫去想怎么克服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形成的过程。
邱虹云第二次创业的核心产品——科学级CCD技术应用非常广泛,从天文观测、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到数码相机、监控设备,再到生物、医学领域。从刚开始几千元做一台,靠价格优势一点点的积累资本,发展到目前从200美元到7、8千美元不同档次的产品层次,邱虹云的公司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可以生产科学级CCD的厂家,全球四大天文CCD制造商之一。
在两次创业的过程中,邱虹云非常感激母校和校友们的大力支持。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因为需要同时兼顾学习与创业,总找不到合适的地点注册公司,最后在学校的帮助下,选择了清华东门外的学研大厦,这也带动了清华创业园更多学生公司的建立。第二次创业选择入驻清华科技园,也是受到清华创业园的大力支持与鼓励,在资源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特批了工作室。
十年铸就,寄语学弟学妹
回顾两次创业的历程,邱虹云感慨良多。他说自己的创业是“一个非常曲折但又充满激情的过程”,在创业的过程中不断磨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邱虹云说,对于工科学生来讲,创业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一项核心技术,通过技术切入某个专业领域;还要保持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兴趣,经常接触了解最新的技术前沿。另外,一定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因为创新对于创业是非常重要的,不断创新才能保持自己在行业内的先进性。
邱虹云一再强调清华教给他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行胜于言”、踏实肯干的务实精神。有了想法就必须去行动,想办法去实现,再逐步推向产品化。只想不做是永远成不了事的。
邱虹云寄语清华学子,希望大家能够利用好清华的学习氛围和机会,尽量去做好知识的积累,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如果毕业后想创业,就一定要充满激情,虽然道路是曲折的,只要充满激情,即使第一次失败,“第二次也会成功的”。
尽管才毕业三年,邱虹云淡定从容的态度显示了他丰富的经历,质朴的话语闪现着清华人最纯真的本色。邱虹云用他自己的创业历程告诉我们,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以走,只有靠辛勤的努力和坚持不懈。(供稿 研通社精仪系新闻组 编辑 蔚如)
邱虹云语录:
1.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去发展,这样更好。因为你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
2.一个人一旦有了自信心,做起事情来就会非常得心应手,情况也会越来越好。
3.看了之后要动手,要实践,要去研究,而不是说只是天天在那儿去讲,你光讲不去做的话是永远都得不到一些实质的东西的。
4.对于工科学生来讲,要创业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一项核心技术,通过技术切入某个专业领域。
5.技术转化为产品是一种不断改进的过程。不要想着推出自己的东西就能把别人的东西给抵掉。刚开始没有经验,会碰到很多问题,做出来的东西,刚开始觉得非常完美,但其实有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积累经验。
6.创业是一个非常曲折但又充满激情的过程;如果有激情的话,可以试一试。即使你第一次不成功,第二次也应该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