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百年清华校友访谈 - 正文

倾情西部40年

——访清华1963届土木系校友孙勤梧

■研通社通讯员 王萌 付丹

  孙勤梧,男,本科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响应“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赴新疆工作,并扎根西部,奉献一生。曾任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建筑公司总工程师,现已退休。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代人共同的无悔选择,是一代人一辈子坚定着的信念。孙勤悟,就是他们的一个代表。

  孙勤悟学长毕业后就来到了新疆,在基层担任总工程师,默默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是浙江人,但工作后唯一一次回到家乡就是他的母亲去世时候。清华的老同学毕业30年聚会,他连买往返飞机票都困难,最后是全班同学捐款买好了往返的飞机票,放到了他的办公桌上。看到机票时,孙学长忍不住流下眼泪。当大家在北京欢聚时,大家一起推选孙勤梧坐在中央主桌最中央的位置上。因为大家明白:我们的祖国正是因为有了几代人扎根基层、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的繁荣和昌盛。

  哪里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去

  “在那个时代,学校乃至社会的氛围要求就是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哪里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去。对于咱们土建这个专业,就是要到没有房子的地方去开创事业,满是高楼的大城市咱们就没有必要再去了。”孙学长这样解释他的选择,似乎一切都很自然,他的淡然和坚定,让我们看到了学长身上体现出的清华学子的责任感。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凭着这个信念,孙学长响应当时的号召,在毕业分配的时候带头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就是这样简单的想法,这样纯粹的信念,孙勤梧来到了新疆,在西部一呆就是40年。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孙勤梧和他的工友们一直奋战在祖国的边陲,为国家修建粮库。为了百姓的生活,他们放弃了自己完全有条件取得的安逸的生活。在国家初级发展阶段,孙勤梧在单位踏踏实实地工作,还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单位的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了整个单位的技术水平。后来,由于培养技术人才的需要,他被调到技工学校任教。那时教师资源稀缺,他经常要一个人教好几门课程。伊宁市要建立建工学校,大家首先想到的又是孙勤梧,他又被建设部调任到建工学校,负责学校的筹备工作并在那里授课。除了在学校任教,他还利用冬闲时间,为技术人员开设培训班。从1986年到1993年,孙学长在学校渡过了8年时间,期间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提高了整个学校乃至整个地区的建筑技术水平。

  学长说:“由于我们这个地方比较小,在街上经常碰到我的学生,但我不一定认识他们,因为学生太多了,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人,有的时候办培训班,有300多人在下面听,在最大的会议室,不可能记得住。从这个角度来说,觉得挺自豪的,不光是把工程搞好,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员,有人愿意学习咱们的行业知识我当然很高兴。上课的时候我经常跟他们说,要端正态度,虽然我们比较辛苦,但是为了盖出质量更好的楼来,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要马虎。”经过他培养的学生,无论是在现场还是技术管理,都是单位的骨干力量。而孙学长自己从乌鲁木齐到伊宁再到距离伊宁400多公里的城市,哪里需要他就到那里去,没有一句怨言。

  1993年,由于公司缺少懂技术的干部,孙勤梧又回到了伊犁州最大的建筑公司,担任这里的副总工程师。孙学长打趣的说:“我的工作就是调过来调过去。从个人的角度看,错过了好多的晋升机会,像是在打游击一样。但是,只要工作做了,对社会有贡献就行了。钱多就多花,钱少就少花,无所谓的,想开了就可以过得去了。”就是这样一个乐观而坚定的人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朴实而执着的人为西部的建设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事业服务,这是孙勤悟学长的动力来源,“学校、国家培养我们是为了让我们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这点讲我问心无愧。”

  在实践的大课堂中摸爬滚打

  回忆在清华的学习,孙勤悟学长记得当时学校非常重视实践,这对他后来的工作起到了很大帮助作用。在学校里学习大多是理论知识,学完以后要到实践中去,在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学的东西到底能不能用到实践中去,就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初到乌鲁木齐建筑公司工程处,孙学长主动要求到工地上去,他觉得知识分子要和劳动人民相结合。到了工地后,他被分配到混凝土班,上料、搅拌、运送,劳动强度非常大,当时的施工场地条件也比较差,有的时候经常因为运输不及时会出现断蔬菜断粮食的情况。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坚持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工人们学习实践经验,学习忘我的劳动精神。“知识分子要和工人们在一起,这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和光荣,想到这些,生活条件上差一些也无所谓。当时一心只想把工作搞好,积累实践经验。”在这样的环境中,孙学长快速成长,为今后全程负责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孙学长平时很注意锻炼身体,他始终记得母校清华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要求。在技校工作的时候,他每天都是骑车上下班,无论是下雨天气还是寒冬时节,他都能坚持,因为这样可以锻炼身体,而平时也没有时间专门去做锻炼。孙学长调到学校工作时时已经年过五十,一些年轻的教师看到他这么大的年纪还坚持骑车上下班,都纷纷向孙学长学习,开始骑车。孙学长就是这样把清华的精神渗透到自己的每一天,已自己的行动体现着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

  “清华的精神一直在鼓励我,尤其在我在逆境的时候,也不放弃自己的信念。”清华精神在孙学长的成长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同时,孙学长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清华精神,他希望现在的学生们能开拓视野,创新进取,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把清华精神永远牢记在心。(供稿 研通社土木建管系新闻组 编辑 襄桦)

2009年05月15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