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百年清华校友访谈 - 正文

情系祖国海峡两岸

——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校友顿世新

■研通社记者 陈玲

  顿世新,现任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研究局副局长。

  1982年自湖北省沙市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工业自动化与仪表检测专业学习,1986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攻读科技与社会方向硕士学位。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1992年任湖北省江陵县人民政府科技顾问、湖北省荆州城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1994年调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下属事业单位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工作,1996年调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经济局、交流局、研究局工作,历任助理调研员、处长、副局长。

  采访顿学长的前一天,他刚从南京参加完海峡两岸第三次“陈江会”回来。一阵寒暄之后,我注意到他办公室立柜一角悬挂着第二次“陈江会”的纪念品——一幅2009年挂历,上面唐代诗人李白的两句诗显得十分醒目:“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做到前两点是一个合格公务员,做到第三点才算一个好公务员”

  顿学长所在的研究局主要负责对台政策研究工作。为此,研究局还需要经常联系两岸和一些国家的涉台研究的专家学者,以进一步了解台海形势和两岸关系发展趋势。

  但是,在谈及他15年涉台工作经历时,顿学长更多的还是从对自身的要求出发谈了几点个人感受。“对工作本身而言要懂得积累经验,工作专业化,这是我认为最基本的工作要求。”顿学长很认真的说道。他在调入国台办研究局工作之前,他还在国台办经济局、交流局工作过,这些工作经历使得他对自己工作领域的各个相关方面都有所了解。他十分重视当面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向他们请教问题也好,普通闲聊也好,从不同学者的不同视角得到的不同观点、启发,让他觉得获益匪浅。除了“直接”交流外,他也十分重视“间接”交流——阅读涉台专家学者的书籍、论文,“面对面交流因为是临时的沟通,不可能完全是系统的,但是书籍是学者思想沉淀的结果,它能系统地呈现他们的重要观点。”研究生阶段学习了系统论的顿学长显然带着“系统论”的思维如实的分析到。但不管是与人交流还是与文字交流,都让他连连说着“收获很大,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有帮助”。

  不断加强知识储备是他对自己的第二点要求。“对台工作看似单纯的政治工作,但所需要的知识背景却相当深厚,也就是知识面要广泛。”顿学长严肃的说道。在他现在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即使他在读研究生时转学了社科专业,但仍需要广泛学习政治、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

  “做到前两点是一个合格公务员,做到第三点才算一个好公务员。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需要在本着符合两岸发展实际的原则上有开创性的新想法和新思路,也就是创新能力。”顿学长如是说道。

  “要说读研期间最难忘的事,还是坚持参加了两年的‘系统科学研讨班’”

  顿学长的7年时光是在清华度过的,比起本科的工科专业,他还是对作为与现在工作联系更紧密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谈了更多。

  “我是在本科阶段萌发出了对人文社科的浓厚兴趣的。”顿学长说道。在决定考研之前,他就有了自己的研究生学习方向——人文社科类,而在参加完1986年也就是他大四的那年清华一次特殊的教改试验考试之后,他顺利的成为了那时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的研究生,攻读科技与社会方向硕士学位。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综合”考试,满分400分,每个人手上被分发的是包含清华所有基本学科的试卷,学校对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对的所有题进行统分,按照分数高低排序录取。“可多了,有半尺厚,谁都不可能做完,每个人就拣自己能做的做。”顿学长还用手比了比那摞试卷的高度,无不感慨的说道。

  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之后,顿学长如饥似渴的汲取着他之前从没系统涉及过的文史哲知识,但比起这些常规学习,他把自己在坚持参加了两年的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亲自主持的“系统科学研讨班”所获得的感受作为了这三年最大的收获。

  这个班是在1986—87年开办的,每两周一次,每次邀请一位国内各学科领域最杰出的专家做一个学术报告,之后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许多那时被邀请的专家或者当时就是学部委员,后来多数专家都成了的院士,有些甚至成为了两院院士。为了旁听这个研讨班,每次他都骑车到当时的710研究所。顿学长还记得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郝柏林做过的两次报告,第一次钱学森没有亲自来听,第二次报告,钱老亲自到场。“尽管郝教授的学术观点在系统科学界有不同意见,但是,我记得当时郝教授用 这么简单的式子,通过赋予自变量不同的值而得出的3个解赋予3种不同的颜色后转换成图形,那蝴蝶一样的图形实在是太美了!”顿学长带着对那个壮观图像的赞叹描述道,“我是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然科学是如此之美!通过这个研讨班我看到了顶尖专家们的研究领域竟然到最后有共同的交集!”顿学长无不激动的回忆着。他还回忆着钱学森在研讨班上讲过的话:“系统科学是连接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在系统科学和哲学之间如果还有一个环节的话,就是系统科学方法论。”对于这段难忘的经历,顿学长至今仍觉获益良多。

  “飞机刚升上去就降下来了,距离非常短,但是我心里是非常暖的”

  说了工作,谈了学习,顿学长开始聊起了他的恩师——原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所长魏宏森教授。那时,他是魏老师那一届唯一的学生,他与魏老情同父子。“魏老师非常关心学生,对我非常好,去年年底我回清华时还见到了他老人家,他也很高兴。”在被问到怎么个好法时,顿学长讲了一个小故事。

  那时顿学长参加了当时海南省琼山县的经济发展战略课题研究,准备回程时,和老师的闲聊中开玩笑的说着:“魏老师,我还没坐过飞机,乘飞机是什么感觉呵?”魏老师心如明镜,知道学生的心事。在那个坐飞机还要办各种麻烦手续的年代,魏老师居然给他专门安排了一次“飞机旅程”,魏老师笑呵呵的说:“这次就安排你从海口飞到广州,让你也体验体验坐飞机的感觉,回北京太远,我这次就不包办了。”从海口到广州虽然只有“一箭”之遥,但是这次旅程让顿学长感受到了魏老师实实在在的关心,直到现在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顿学长还连连说道:“魏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好老师,为学生考虑得非常细致。”

  “学校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会尽力而为”

  和每次访谈一样,我都会在最后问问被访者有没有什么需要学校对校友提供的帮助,顿学长却根本没有回答我的这个问题,反而一再和我说在加强两岸交流中、在学校事务方面如果能提供帮助他一定义不容辞。

  顿学长谈到了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和大陆的清华同出一源。除了新竹清华之外,台湾的其他学校每年也有许多学生来大陆进行交流。“两岸的深入广泛交流从青年人开始是最好不过了,学术文化的交流对增进两岸关系是非常有意义的。”顿学长深刻的说道,“两岸的交流会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会开展更多的文化、教育方面交流靠拢,这对于人文社科方面的交流来说是一个有利的时机,咱们应该抓住机会。”(编辑 襄桦)

2009年05月07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