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传火种 执着攀登
——记袁驷及其导师龙驭球院士
■研通社通讯员 金飞飞 付丹
袁驷是清华培养的首批硕士、土木系第一位博士毕业生,而其导师龙驭球院士是土木工程系第一位博士生导师、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共同见证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薪传火种、执着攀登”的八十余年历史,对清华精神有着更深的理解。
求学生涯
袁驷的求学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经历似乎还有些传奇色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最宝贵的青春时光不是像现在学生的一样在美丽的校园中渡过的。小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在家呆了三年后,袁驷上了半年的中学,便作为知识青年又放下学业到黑龙江支边去了。1974年,他一波三折地来到清华做了工农兵学员,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袁驷特殊的学习经历让他对现在的学生有点羡慕。袁驷说:“我是一个极为平常的人,完全是靠自己的勤奋和不停的思考才取得今天的成绩。而现在的学生很有灵气,功底要比当年的我好得多。他们将来应该比我更强。”
1978毕业后,袁驷考取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他说,当年他没上过几天中学,只是个工农兵学员,能考取清华首批硕士研究生多亏了土木系李少甫教授和数学系康静安教授无私的鼓励与指导。在考前的三个月里,康静安教授每个星期为他单独辅导答疑数学近一个小时,经常举一反三地启发他的思维。硕士毕业后,袁驷又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龙驭球先生。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袁驷老师在《愿以勤奋报师恩》的文章中曾这样深情地写到:“我从我的导师龙驭球先生的身上学了不少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以及如何带学生和如何创新等一系列的人生课题。” 博士毕业后,袁驷得到当时系主任陈肇元院士的支持到国外学习、充电。1989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和英国伦敦中央理工学院做了4年博士后之后,袁驷老师带着前沿的科研课题回到了母校清华,并把自己新的研究课题有效地融入到教学工作中来。
回首学生时代,老师的教诲与鼓励让袁驷记忆犹新,他也正用自己的行动延续着老师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三尺讲台上勤奋耕耘。
厚重勤奋是吾师
“淡泊三湘客,清华60秋。我,一个湖南伢子,有幸在清华园的学术气氛里受到了半个世纪的熏陶,有幸参加和目睹了清华土木系结构力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发展,清晰地看到其中也贯穿着‘薪传火种、执着攀登’这根历史线索。”这是龙先生在我系70周年系庆时候写的一段话,是他对土木系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清华精神的深刻理解。
龙先生在抗日烽火中从黔山蜀水间艰难跋涉,来到清华求学,苦难的经历磨砺了龙先生坚韧的意志,并将“雪耻救国”深深铭刻在心。龙先生始终不忘其导师张维和陆士嘉教授的教诲,始终感激他们把自己领进了科学殿堂。龙先生读书的时候国内还没有建立研究生学位制度,他至今仍旧只有学士学位,但是他这位学士却培养了14名硕士生和15名博士生,他指导的第一位副博士研究生崔京浩和第一位博士袁驷早已成为导师,已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硕士和博士。几代师徒,衣钵相传,不断创新和壮大,这正是“薪传火种、执着攀登”精神的一种生动而贴切的注释。毫无疑问,他正是薪传火种的重要一环。从20岁求学来到清华,龙先生诚怀“科教兴国”之愿,“手执教鞭迎岁月,笔摇灯影伴星辰”度过了近60个春秋。期间出版著作21本,发表论文235篇,论著引用次数2千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的奖项22个,教过的本科生40多个年级,直接培养的研究生31名。
在龙驭球院士八十华诞庆祝会上,他的受业弟子们献上了“心甘于学、业精于勤、行胜于言、功大于名”的贺匾,形象地描述了龙先生严谨求学、甘于奉献、默默耕耘的一生,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愿以勤奋报师恩
对老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更多地化做了勤奋工作的动力。如今,作为博士生导师的袁驷比当年更勤奋,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
袁驷是一个“多产高产”的人,他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和社会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以其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角色。而他最爱的角色还是大学教授。“如何为师?我个人的体会,就是:‘慎为人师’。作教师要慎重、要谨慎,作清华的教师,要慎上加慎。我要求自己,‘为学’严谨,‘为人’诚笃,‘为师’行胜于言。”袁驷说。为人,为学,高水平的科研,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他认为这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获得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之后,袁驷依然深沉、平静、一丝不苟,他觉得当教师就要有种奉献精神,得奖不是他所追求的,置身荣誉之外而甘于奉献,这才是做教学工作的一种境界。回国后献身教育事业的袁驷便开始了结构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新探索,并与同事一起对结构力学教学体系做了系统的研究、归纳和创新。双语授课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考验。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袁驷在英语授课上想了很多奇招妙术。用最简洁的语言给学生讲授最深奥的道理——对教师而言,这是教学活动一种很高的境界,也是袁驷追求并付诸实践的教学方法上的理念。
袁驷在科研上同样有着执著的追求和创新的热情。1989年,他首次提出了“有限元线法”,这是一种全新的半解析数值分析法。在随后几年中,他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开拓与发展,在理论上做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1993年,他出版了国际上第一部关于有限元线法的英文专著,并作为研究生教材供研究生教学使用。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成果教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在应用方面,袁驷于1992年研制出FEMOL92通用程序软件,应用于多项大型实际工程设计中。同时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国家教育部等多个涉及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和工程研究领域的课题项目,有很多出色的科研成果,获得很多荣誉。
他的许多研究的课题都来自于在教学过程中的积累和思考,而他在科研上的突出成果又带动他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他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在教学和科研上的齐举并进,共同进步。“我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和清华的名声相配的教授,用我的一生把教授经历在清华写完。”如今,袁驷老师参与编著的《结构力学教程》、专著的《程序结构力学》等教材随同求解器软件成为全国百所高校里数万名学生必备的教材,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但他并没有停止在这一点上。在承担繁重的管理工作和社会工作的同时,他仍承担着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仍执着于教学和科研上的不断创新。
薪传火种、执着攀登,这根历史线索仍在延续,不仅是龙驭球先生、袁驷老师,还有更多的清华人,不断投入到清华精神的传承中,投入到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供稿 研通社土木建管系新闻组 编辑 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