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国情是底气!
——访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
●新闻中心实习记者 张莞昀
记者:您为什么会给《乡村八记》这么高的评价?
范敬宜:现在的学生普遍不了解国情,尤其是农村的实际情况。没有扎实了解的基础,就只能做一个文字匠。
对国情的了解,对学生整个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影响。学生可塑性很强,关键是往哪方面引导。他们其实很少有机会参加这样的社会实践。我认为新闻学是实践性最强的一个学科,不能在学校或者实验室里完成,必须接触社会,这是一个基本要求。虽然李强自己也住在城里,但他想去了解,有这个愿望,这是很不容易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发扬。
现在有的学生一想到农村,就觉得很艰苦,下去只是看一点表面上的就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清华学生,应该忧国忧民,对国家民族充满感情。
记者:看来,新闻学院的教学是非常重视国情教育的。
范敬宜:是的,这学期开设的《传播学前沿讲座》就是这样,邀请了很多业界人士。这些讲座不是空泛地谈,而是贯彻国情意识这一主题。
做一个新闻“高手”的首要任务是了解国情。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出新闻敏感。不了解国情,形不成对比,不会看明白过去,也不会知道将来是什么样子的。再好的东西放在眼前,也发现不了新闻价值。
国情好像一个天平,很多东西放在上边才能衡量出新闻价值,这是“聪明”做不到的。有了实践才能聪明。了解国情是前提,是底气。语言上的精通,只能够进行交流,是武器。武器再好,方向不明确,只会乱打一气。当然,武器也不能偏废。
记者:那么在新闻学院,“底气”与“武器”是如何结合的呢?
范敬宜:首先,我们请主流媒体的领导和编辑给我们讲课。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出了两本书,内容都是业界、学界知名人士的讲座集锦。
我教授的《评论与专栏写作》课上也请《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米博华来做讲座。不仅请他来讲,而且把我们学生的作业送去请他评点。点评拿回来后,会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好的评论作品还会在《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刊登。
其次,就是要将“主流”与同学们联系起来。面向主流不是那么简单的。现在学生们和主流单位都存在观念上的误区。我们一直尽量在主流媒体和清华学子之间进行沟通,让学生了解、理解主流媒体。另外,改变媒体对学生的印象,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清华和当代青年学子的思想状况。
另外,清华加强了国际化培养,这也是和其他学校不同的地方。我们有这个优势,我们好多教师都是从国外回来的,语言文字很好。我们要发挥我们的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
记者:您认为复合型人才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范敬宜: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储备是重要的,但他的经历和眼光也同样重要。
昨天,我去参加爱泼斯坦的生日庆祝会。他的答辞特别精彩。在答辞一开头他就说:我感谢党和政府、朋友对我的庆祝,但我今天要站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谈我的感想。他从反法西斯战争谈起,讲到了很多参加了这场战争的外国朋友,这些人是如何融和进中国的,一直讲到反日的情况,却一句也没有提自己的荣誉和过去。
爱泼斯坦的讲稿是他自己写的,从第一句话开始,讲得都是大事情,这才是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这才叫“高手”。
我们现在的一些记者,文字功夫比我们年轻时候要强,但为什么出不来东西?我说,主要是眼光。
记者:您认为新闻学院的四年学习,是否可以让学生具有这种眼光呢?
范敬宜:学校里的实践只是一个开头,毕竟只是假期的几次实践,时间短,涉及面比较窄。但能够给他们引引路子,像一点营养品,他们原来并不了解这些的。在学校里虽然不可能完全完成这个任务,但有点儿露水也是好的,不能要求太高。
要成为新闻“高手”、“大家”,不是读书就行的,必须行万里路。这不是说一定要走上一万里路,而是要加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