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同向同行——清华大学课程思政实践 - 正文

思政融入课程育人:价值塑造是一项长期且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经管学院MBA课程《伦理与企业责任》的教学实践及思考

经济管理学院 钱小军 姜朋


价值塑造是一项长期且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说长期,是因为人生漫长,学无止境,应当“活到老学到老”。而外部环境又总在变化,人生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人的思想、价值取向也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对于价值塑造而言,绝无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儿。

说挑战,是因为实质上,这是一项人的工作,关于人的思想的工作。孟子讲:“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孟子·娄离下》)。思想工作讲究的是“外因要靠内因起作用”,需要学习者的参与、配合,仅凭教的一方有热情是不够的。而如何调动起学的一方积极主动参与恰是难点所在。

毛泽东同志在谈及党的宣传工作时曾说过,“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1]这对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价值塑造目标无疑也具有指导作用。尤其是,他所批评的若干现象,恰是课堂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具体来说,就是要避免“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力戒“装腔作势,借以吓人”,防止“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绝不“甲乙丙丁,开中药铺”。[2]亦即要言之有物,以理服人,切中学生的“痛点”,不作泛泛之论。

回头来看,我们大学开办的教学项目类型多样,学生年龄跨度很大,既有刚刚或即将成年的本科生,也有完成了本科的学习、但尚未有太多社会阅历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还有已经在社会上工作多年再返回学校学习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从校门到校门的学生主要面临的还是升学、初次就业等人生任务;具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则多处在职业的发展期、上升期或调整期,往往需要同时兼顾家庭、事业与学业。面向具有巨大背景差异的不同类型学生开展价值塑造工作,只用一套不变的方法,显然是欠妥的。

经管学院在MBA《伦理与企业责任》课程的开发与讲授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已经工作多年的现实情况,采取了全案例教学的方式。

——该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案例是一系列以管理决策为主线的真实故事,有人物、行业、组织,有职业场景和特定的伦理挑战,具有实践性、趣味性和可辩论性。

——通过案例研读,代入相关角色,学生的职场经历会被唤起。

——由教师主导的提问,旨在帮助学生对商业管理场景中的伦理问题的认知,增进其思考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下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课上的案例讨论还可以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之余有机会互相学习,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贯穿课程全程的书面作业,可以让学生及时将所思所想固化下来,以供日后继续学习参考。

这种全案例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充分发表意见,有效地避免了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也改变了学生对于价值塑造类课程就是单方说教的刻板认知。案例教学还要求教师重视教学方案的建设。通过采用共同的教学方案和相同的教学案例,有机会使同一门课程的不同课堂保持授课内容、风格乃至价值取向上的一致。

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对于教书育人,对于价值塑造这样重要而长期的工作,“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3]更不应急于求成。奢望通过一门课甚至一堂课就根本解决学生的价值观问题,“毕其功于一役”,并不现实。我们需要始终保有与时代同向同行的意识,秉持“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更要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1]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20页。

[2] 这几点,都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批评“党八股”时开列的问题。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10-512页。

[3]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78页。

(清华新闻网9月9日电)

供稿:教务处

编辑:田野

审核:周襄楠

2019年09月09日 13:44:0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