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对标争先”在行动 - 正文

“对标争先”在行动:典型示范 砥砺奋进 引领基层党建全面进步

记者 张静


2020年春天,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清华各级党组织和全校党员、师生迎难而上、忘我拼搏,在磨砺中显本色,于坚守中见境界,绘就了一幅践行初心的生动画卷,谱写了一曲勇担使命的感人乐章,实现疫情防控不松懈、教学科研不停步、改革发展不放松,学校各项事业持续推进。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两年来,清华大学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学校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2018年,清华大学党委制定“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把创建工作作为引领带动全校党建工作质量提升的有力抓手,将校内创建与全国党建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的培育创建有机衔接、贯通联动,学校、院系、支部三级共创,有力推动了创建工作落地生根,进一步激发了基层组织的活力、动力、能力、效力,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2020年7月,清华首批“对标争先”创建单位顺利结项,第二批创建工作正式启动。

筑基石,热传递,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走进电子工程系系馆,优秀党员、优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党支部的事迹展板常年陈列,温馨的“党员之家”时常开放,“党建小书架”随处可见,“党员服务岗”醒目地张贴在党员师生的工位上……作为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创建单位,浓厚的党建氛围如春风化雨般融入电子系人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之中。而把广大师生员工团结凝聚在一起的党支部是电子系党委开展各项工作最有力的支点,为系里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

党员之家宣传栏

为了建强这个“支点”,电子系党委探索形成“党委指导党支部的闭环工作体系”:每学期初通过系党委会讨论制定党委工作要点,将任务融入支部工作内容;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党委扩大会,了解回声动态,推进支部工作交流;坚持每年进行一次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工作述职评议,全体支部书记进行年终党建工作专项述职,检视工作成效。通过扎实落实每个环节,有效防止“上热中温下凉”,使党支部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青年教师学术论坛已经坚持举办了12年

电子系的教师思政工作也广受大家认可和好评。在许多电子系教师看来,系里教师思政工作做得到位,一个非常重要原因是思想理论学习交流平台搭建得好。至今,青年教师学术论坛已坚持举办了12年。从满足国家重要需求、解决重大问题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成为电子系青年教师们自觉坚持的追求。论坛将思政工作与学术引导相结合的特点,也得到了系所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除此之外,电子系党委还搭建了思想沟通与学术交流融合的教授沙龙、文化传承与感情沟通融合的离退休教师沙龙、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支部特色活动支撑平台等。借助这些平台,将教师思政工作融入学术交流、感情交流的日常,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形成思政工作的创新载体,充分体现了系党委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进一步推进思政工作与专业融合,让思政工作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离退休教师沙龙常办常新

“情义利”,育秧苗,注入红色引擎动力

“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什么要设立各级党组织?好像还没有哪个世界一流大学有党委。”2016年初,一位青年海归教师入职清华时这样向化学系党委书记梁琼麟提问。该如何回答?这个看似“直白”却“不好回答”的问题戳中了梁琼麟的心。

稍作思考,他坚定且毫不犹豫地告诉这位青年海归教师说:“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照抄照搬,把清华、北大变成中国的MIT、哈佛,而是要办成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有中国特色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既是我们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保证,也是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政治优势。”

“我跟你今天只表明观点不讲大道理,建议你工作三年之后我们再来探讨这个问题。”时间飞快,转眼到了2019年的春天,还没等梁琼麟来找这位青年海归教师,她居然主动找上门来,开门见山:“梁老师,我心里找到了明确的答案。”原来,三年多来,她亲眼目睹了系党委推动改革发展所做的实实在在的工作,见证了清华化学学科的快速崛起,特别是亲历了学校和院系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成功完成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她认为,正是各级党组织所具备的特殊优势,才成功保障了如此复杂而重大的改革能够高效稳妥的推进。

经此一事,梁琼麟深切感受到,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讲清道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多做实事,务求实效。

青年教师入党发展会

化学是理科基础学科,清华化学系聚集了大批以高层次海归人才为主的青年教师,做好这群有海归背景、高层次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绝非易事。化学系党委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摸索自己的一套方法,比如“情义利多措并举”“社会实践是思想转变的催化剂”“优秀典型是思想升华的引发剂”等。

实际工作中,党政班子不唱“假大空”,将目光放到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生活需要上:不仅关心青年教师生活面临的困难,更关心支持他们的事业成长,在科研启动费、研究生名额分配、实验室空间分配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促进了一大批杰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这些切中要害的举措,一下子就赢得了青年教师对党组织的认可,拉近了与党组织的距离。

未来属于青年。如何发挥好这支最活跃、最有生气、最富有创造力的力量,正如梁琼麟总结的那样,要党政配合、党组织协同,努力做青年教师思想政治上的“领路人”、事业发展上的“带头人”、生活中的“贴心人”。

树旗帜,办大事,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铮铮誓言背后,是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抗击疫情期间,清华后勤工作者主动请缨,迎难而上,义无反顾,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校医院内科急诊供应室处在校园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支部全体党员同志齐“上战”他们纷纷请缨,“关键时刻,我们上!”。在预检分诊处,他们为患者筛查体温、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运用专业知识将患者合理分流;在发热门诊,他们24小时值守,为患者进行诊治并进行风险较高的标本采集工作,将危险拦截在自己这里,保证正常就诊和住院患者安全;在观察病房,他们给予患者细致的关心照顾,用沉着专业的态度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在线上,支部18名内科医生主动要求公布自己的手机号,为师生员工提供热线咨询服务,将科学防控知识传播给更多人。

校医院发热门诊预检分诊护士和保安坚守岗位

食堂、宿舍、校门、教学楼、图书馆……在校园的每一处都有后勤人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键时刻彰显出后勤党建的优良传统。

作为入选首批党建标杆单位,后勤党委在创建工作期间,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改革发展的工作机制,充分结合中心工作,建立“三级联系”机制,坚持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发展成党员,团结带领广大职工把学校大局放在心上、把困难留给自己,为推进后勤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后勤党委委员、各中心党总支委员每人分别联系一个基层党支部,每年进行调整,有效覆盖后勤各个党支部;党支部覆盖各个业务科室,实现了“科室有支部”;党支部做好群众联系计划,给每名党员确定群众联系对象,把党的工作落实到每一名职工。通过讲党课、谈心谈话等多种形式,自觉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做好党群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为师生排忧解难,凝聚组织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听得到真话,把得准问题关键,并科学作出判断和决策。”后勤党委书记邱显清表示。

有的党支部结合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组建了学习促进小组,以党员为组长,带领群众开展理论学习,比如学生社区中心学生公寓区事务科党支部独具特色的“晓琴轩”“进学致和”“追梦人”等小组。疫情期间,各党总支、党支部安排党员、骨干“一对一”联系未返京、返京观察期职工,做好政策宣传解读,把思想政治工作细致到人。

亮身份,作表率,增强整体工作效力

机械系研究生新生都有一张特殊的“名片”——“师生党员互亮身份信息卡”。在入学后,他们将持这张卡片与导师见面,共同填写党员信息,并开展思想交流。这种新奇的方式让大家耳目一新,不少同学在公众号上晒出了师生互亮党员身份的合影和激动的心情。而这正是机械系党委实现思政工作“教学相长”,统筹布局教师和学生的思政互动,打造师生融合的思政工作体系的有力举措之一。

研究生师生党员互亮身份

研究生师生互亮党员身份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导师在思政工作中的角色。导师们用身体力行的行动感染着学生。新冠疫情爆发后,机械系多名教师和研究生党员主动投身抗疫科研攻关当中,展现出勇于担当的精神和精诚协作共克难关的作风。系党委委员刘辛军教授带领课题组师生,加班加点用36天研发出测温机器人,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项目的研究生从导师身上感受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深受教育。谈到这次经历,刘辛军也感慨新一代年轻人吃苦耐劳、不计得失,关键时刻顶得上,让他深受感动。

院系党委还积极举办“线上学术沙龙”,让师生跨越空间距离,心与心紧紧相连。“线上学术沙龙”邀请学术大咖和研究生一同在线开讲。在线上交流会,机械系党政班子成员集体向身处湖北的师生送出关心和祝福,及时解决师生困难。顺利组织了博士生云上论坛,47名教师参与到活动中。

针对高年级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实际困难,2019年秋季学期,系党委试点将21名高年级研究生党员编入在职教师支部。机电所党支部就编入了6名研究生。支部书记胡楚雄认为,“有学生在场,老师也更加认真。老师也能利用这样的机会给学生一些指点,相得益彰”。编入新的支部后,研究生党员参与支部活动积极性显著提高,2019年秋季学期组织生活的综合出勤率达100%。师生协力在机械系形成了良好的思政文化,好教师的思想引导和好学生的正向反馈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探索。

通过两年的创建,“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形成了44个典型工作案例、建立了一系列党建规章制度、培育成型一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创建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优秀成果。

对标争先、示范引领,党建标杆单位的创建工作继续推进,又有44个单位开始了“创建之路”,相信在这些先进典型的带动下,清华大学各级党组织将进一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师生共同为学校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让党旗在清华园高高飘扬!

清华新闻网9月11日电

供稿:组织部

编辑:李华山

审核:程曦

2020年09月11日 15:40:3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