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 - 正文

春风徐来满目新 不负韶华万里程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清华大学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一周年之际

   ●记者 李晨晖

春和景明,万物生长。时序更替,催人奋进。

2020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调研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全校师生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嘱托,声声入耳;前行,力量倍增。

这是一场科研与疫情赛跑的攻坚之战。300多个日夜更迭,“甘于奉献,敢为人先”的清华科研人保持拼劲和韧劲,迎难而上,笃定前行,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抗疫答卷。

多学科集结显身手——快速检测和精准诊断

“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总书记的讲话让科研工作者信心百倍,内心更为笃定。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疫情诊治的关键环节之一,打赢这场硬仗的背后是多学科研究人员不舍昼夜的奋斗。

医学院程京院士团队研发了全球首款1.5小时内可同时检测多种病毒(含新冠病毒)的“呼吸道多病毒核酸检测芯片系统”,实现了对新冠病毒和其他普通流感病毒的快速鉴别诊断,在武汉一线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众多患者及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快速、精准、有效的诊断。

截至目前,医学院师生联合博奥生物研发团队发挥协同作战优势,又成功研发了全自动、全封闭式可在45分钟内以150拷贝/毫升灵敏度完成“样本入-结果出”、35分钟就能报阳的“全集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芯片系统”(2021年2月10日获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批准),并同步研发了中通量新冠核酸检测芯片、高通量快检的全套产品,检测灵敏度大幅提升,极大地满足了大规模人群超快速核酸检测的需求,整体将国内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准。此外,集成这些核心技术的车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已交付至成都、广州、珠海、青岛、沈阳等地,同时还用于国家级重要会议、国家级综合性文艺晚会等的疫情防控保障。

“六项呼吸道多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驰援武汉

“我们的实验室就是多学科开展交叉合作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工程科学12个专业在一起进行交叉合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更多科技力量。”程京介绍到。其中,集成核酸快检芯片系统和自动采样机械手的车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就是和机械系汪家道团队一起紧密合作研制的共同结晶。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

医学院郭永团队研发的新冠数字PCR核酸检测试剂盒,灵敏度可达100拷贝/毫升,能准确检测病毒数目,已在30余家疫情防控重点医院、企业及科研单位使用。药学院白净卫团队研发了国际第一款低成本的无需仪器支持、一体化、高灵敏度、快速实现样本到结果全流程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可以满足30分钟内现场高灵敏度检测新冠病毒核酸的需求。

一体化自助式集成核酸检测试剂盒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冠肺炎自检测系统,已为国内外5000万用户提供了自测服务。目前系统已翻译成英语、日语、韩语、波斯语和意大利语等10个外语版本,在10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精仪系罗川团队研发的新冠肺炎临床智能诊断系统是业内率先开发出的基于“CT+流行病学+临床及检验学”的AI辅助诊断系统。

COVID-19智能诊断辅助系统

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和新冠肺炎自检测系统都是“清华COVID-19智能防控系统”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们均由清华大学医工结合攻关团队研发而成。这支战斗力十足的战“疫”突击队由董家鸿院士和尤政院士牵头组织,科研院协调,来自临床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精仪系、电子系、航天航空学院等院系的专家共同参与其中,合力攻关。

锻造战胜“疫魔”的利器——疫苗和药物研发

“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病毒防治药物是抗击疫情的最重要“武器”。

在疫情暴发初期,医学院和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张林琦教授、生命学院王新泉教授联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张政教授组建起“硬核”科研队伍,在Nature发文阐明了新冠病毒刺突糖蛋白介导细胞侵染的结构基础及分子机制。从康复者血液B淋巴细胞中,成功分离出数十株具有强效抗病毒活性的中和抗体,将为治疗和预防新冠肺炎提供强有力的医学干预手段。

2020年3月2日这天,张林琦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研究团队在针对新冠病毒的相关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张林琦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尽快把抗体药物和疫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推向临床应用,尽快转化到为一线老百姓和患者服务,不辜负总书记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

张林琦向总书记汇报研究进展

与病毒赛跑,日夜兼程。生命科学学院李赛团队开创性地“向病毒内部打了手电”,展示出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新冠病毒形象。“人们对自己看不见的东西总是会掉以轻心,我想只有尽快将新冠病毒真实、完整、清晰地呈现给世界,让大家看到它的骇人形象,才会让更多人重视起来。”谈起课题立项的初心,李赛这样说。

李赛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兰娟院士课题组合作,利用冷冻电镜断层成像和子断层平均重构技术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的全病毒三维结构。7个人,100天,这个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清华课题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解析出完整新冠病毒真实结构的科研团队。

李赛团队成果入选Nature2021开年最佳科技图片

在长期、潜心开展冠状病毒研究的基础上,2020年4月,医学院饶子和、娄智勇和闫利明团队等率先在国际上成功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最重要的药物靶点RNA聚合酶和主蛋白酶结构,11月又首次彻底明确了mRNA合成过程中全部的关键酶分子,回答了冠状病毒研究中近20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为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新靶点。

医学院程功团队建立了人类血清代谢物分子库,获得了一种和糖尿病相关的抗新冠病毒化合物。生命学院陈国强团队揭示了3-羟基丁酸调控免疫系统的全新方式,为抗体的功能改造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清华大学和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还向全球科研人员免费开放药物研发的资源和平台,共同加速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研发。

为科学防控“把脉出招”——实时预警和环境消杀

科技防疫、科研攻关是战疫取胜的根本手段。如何为疫情防控提供高效信息支撑,准确把脉疫情态势?如何为诊疗空间的环境安全保驾护航?战“疫”中的清华人用科研的力量攻破难关,提升防控预警能力,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建筑学院林波荣团队研发出医院环境监测与感染风险实时预警系统,实现了室内环境健康与安全识别诊断、风险预警和保障。环境学院曲久辉团队揭示了病毒传播规律与次生风险形成机制。地学系宫鹏团队进行“流行病学传播预测与对策”研究,逐步建设新冠疫情大数据管理和分析云平台,将用于预测疫情未来的传播情形。

电机系罗海云团队研发的面放电等离子体消毒技术(PPD)可对室内空气进行快速高效的消杀净化;核研院王建龙团队研发的“车载移动式医疗废水辐照处理一体化装置”在湖北十堰西苑医院投入使用;工物系查皓团队研制出可用于执行应急消毒灭菌任务的“方舱式电子辐照灭菌器”移动设备。

医院环境监测与感染风险实时预警系统

智库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疫情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有序推动复工复产等方面为国家提供政策建议。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科技每取得一项新突破,战胜疫情就多一份底气与信心。

筑牢抗疫“心理防线”——专业援助和疫后康复

“病人心理康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隔离在家的群众时间长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病亡者家属也需要心理疏导。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新冠肺炎科研攻关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牵手多家机构和单位启动了“抗击疫情,心理援助”紧急公益项目——召集23位心理学家、186位督导、3453名志愿者和2836名助理,开展了全球最大的一次心理学干预工作,为广大一线医护工作者和民众开展线上社会心理科普、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

开通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热线

截至去年年底,累计有12000余人拨打了心理援助热线,项目开展的心理康复培训累计受益350万余人,累计有3380万余人次阅读了《疫情应对安心手册》网络版读物。

心理学系彭凯平团队开展了自我关怀与情绪疏解、信息传播模型与心理健康研究,启动建设大规模在线心理测试与智能康复平台,在心理测试工具与算法、功能性心理康复音乐研究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果。

面对汹汹而来的疫情考验,需要果断及时的重磅举措,更离不开着眼长远的通盘考量。疫情发生以来,清华大学坚持做到“疫情防控不松懈、教学科研不停步、改革发展不放松”,以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为抗击疫情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0年3月4日,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春风基金”专项基金,助力清华大学加快抗疫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心理康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4月2日,清华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努力为国家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守护全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清华力量。

“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一年以来,清华人将实验室作为疫情防控的特殊战场,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让研究成果最快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这群来自清华大学的科研“尖兵”主动担当,服务国家!他们的奋进身姿如大河行船,劈波斩浪,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动人图景!

图片来源:新华网 科研院 李派

题图:贺茂藤

编辑:李晨晖

审核:吕婷

2021年03月02日 11:40:49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