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疫情以及经济下行的影响,加之大学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上加难。为此,有关部门曾专门召开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延续了二十多年的老问题。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由于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往往比较被动。然而,最近几年似乎有了一定变化——有更多的大学生在做“反向背调”。
所谓“反向背调”,即大学生事先向潜在的雇主进行调查,借此了解雇主的方方面面,如果觉得潜在雇主不理想,或者与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匹配,则放弃去该单位求职,或者拒绝该单位提供的职位。
事实上,在劳动经济学领域,这种“反向背调”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求职策略,也有利于整个就业市场的良性运转。
首先,这将大大提高求职者成功找到合适、满意工作的概率。因为如果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市场不熟悉,将在铺天盖地的就业信息中迷失自我,不利于自身求职;反之,如果毕业生提前对就业市场进行有策略、有准备的调研,则有助于消除自己和就业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以更小的成本(包括求职付出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找到工作。这一点也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实证研究的验证。
其次,找工作应该是一个雇主和求职者之间的互动过程。雇主充分了解求职者和求职者充分了解雇主,都有助于减少就业市场中的就业摩擦,以及各种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不匹配现象(比如学用不结合、过度教育等),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效率。
从这个意义上说,“反向背调”不仅有利于求职者找到满意的工作、雇主找到满意的雇员,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
当然,也有大学生表示自己虽然想做“反向背调”,但却无从下手,因为自己无法找到了解潜在雇主各方面信息的有效途径。对此,笔者给出两方面的建议。
其一,可以借助老师、同学、校友进行了解。因为这些社会关系都是重要的社会资本,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殊优势。一方面,上述社会关系能够了解到的信息与自身的求职需求高度相关;另一方面,自己通过这些社会关系获取有效的信息,不需要付出额外的金钱成本。
其二,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与平台。比如,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某个行业、某个地区、某个企业的各方面信息,并和自己的需求进行对比,进而作出是否应该去该行业、地区、企业求职的判断。
再比如,当下各种互联网社交平台不但有着大量针对某个行业、地区或企业的就业环境的分析内容,而且可以线上开启讨论话题,寻求互联网上的朋友来提供特定雇主的分析与信息。总之,向老师、同学、校友寻求帮助,并且用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是能够实现有效的“反向背调”的。
除了大学毕业生自己去做“反向背调”之外,广大高校也应该主动为大学生提供与“反向背调”相关的服务。比如,汇总本校最近几届毕业生在不同地区、行业、企业的起薪、离职率、薪水变化情况、负面清单等,并将其公之于众。负面清单的收集尤其有必要,这会让一些黑心企业不敢明目张胆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做出违反法律与公德的行为,有利于推动整个就业环境的优化。
当然,“反向背调”得到的信息更多是一种统计意义的信息,至于这些统计信息是否适合自己,还需要大学毕业生自己认真思考和分析。这里可能就会出现“小马过河”的情况,需要“小马”们作出准确判断。
所以,大学毕业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潜在的雇主是否适合自己。比如,尽管某个产业可能已经步入了夕阳阶段,但也许却是某些人的金矿。因为夕阳产业意味着大量的人才离开该产业,如果某些大学生在经过充分调研后,能够把握夕阳产业的新技术、新应用领域,就可以在夕阳产业中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朝阳事业。
总之,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是严峻的,很多大学毕业生正在或即将面临就业困难。因此,大学毕业生以及大学都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但需要提高就业率,还需要提高就业质量。
大学生以及大学相关机构主动的“反向背调”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成功找到工作的概率,而且还会提高教育系统与就业市场的匹配度,减少一些黑心企业的违法行为,推动就业环境的优化,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效率。希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与大学开展常态化的“反向背调”工作。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