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正式发布。我认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这个工作意义重大,有利于我国科学人才的涌现。因为只有科学知识、科学理念更为普及,普通公众的科学素养得到普遍提高,才会使得科学的土壤更为丰厚,科学的氛围更为浓厚。在这样的环境中,科学人才也更容易出现,从而推动科技革命的发生。
19世纪,德国作为后起之秀,十分注重民众科学素质的提升,很多科学家都主动抽出时间来作科普演讲,政府也大量开办图书馆、博物馆,社会上的一些科学活动十分受欢迎。
这样的环境长期孕育之下,到19世纪末20纪世初,德国产生了一大批科学人才,其中就有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发现X光的伦琴,提出量子理论的大科学家普朗克、海森堡,第一个将氮气与氢气合成氨的化学家哈伯尔,还有电磁方面的大物理学家赫兹等。
有一次爱因斯坦参加了一场科学报告会,讲演的科学家举了一个例子:太阳光从太阳发出,照射到地球需要约8分多钟,假如太阳突然消失,地球上的人也要在8分多钟以后才会发现。那么如果地球像光速一样运动,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这个问题引起了爱因斯坦的兴趣,后来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他最终提出了伟大的“相对论”。可以说,能够产生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科学发现,全民性的科学素质提升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当前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差距就是尖端科技人才的缺乏,要弥补这个短板,就需要从基础做起,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尖端人才的涌现创造良好的环境。
我认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不能仅仅限于科学,它应是一个“立体”的素质,包括科学层面的知识、技能,以及科学思想、方法、精神,同时也应包括其他一些层面,比如艺术审美、伦理道德、人格情操等。比如爱国精神,这方面尤其需要加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必然也是一个爱国的科学家,爱人民的科学家,勇于奉献的科学家。我们现在的教育在这方面重视不够,经常是为了让孩子成才,家长、学校都围着他转,给他提供各种条件,满足他的一切要求,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但最后很多孩子却养成了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性格。有的虽然在学术上、科研上或其他方面表现突出,功成名就,但心里没有祖国,没有人民,只知道打自己的小算盘,成了“精明的个人主义者”或“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还有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过程中,有必要加进国情教育的内容。以往,我们出于各种美好的愿望,总说祖国“地大物博”,并由此形成了很多错误的观念和做法,比如各行各业惊人的浪费现象。但实际上,我国无论是在耕地、矿产、水、生态等很多方面的资源平均到每个人,数字一下就低了很多,甚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我们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绝不是我们有丰富的资源或者“地大物博”,而靠的是我们民族的聪明、勤劳、勇敢,没有了这些品质,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我们提升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科学素质,不仅需要提升对于国情的正确认知,更要培养他们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反对盲目乐观,铺张浪费,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