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金融,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将气候与环境风险的宏观压力测试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将气候风险纳入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进行管理,将气候风险监测和管控纳入企业的公司治理框架,有利于从宏观到微观全面管理,应对气候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9月16日,人民银行原行长助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在清华五道口“碳中和经济”论坛上表示。该论坛主题为“全球碳中和与能源变革”。
张晓慧在主持并致辞时提到,发展绿色金融也是防范气候相关风险、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的需要。气候相关风险概率低、损失大,很容易引起经济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化。目前,气候风险已经得到了全球宏观经济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重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曾表示,气候将成为影响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基本风险。英格兰前央行行长马克·卡尼也提到,气候变化将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主要因素。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也在多个场合表示,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人民银行要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据多个机构初步测算,我国实现“双碳”战略所需投资大约在150万亿到300万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未来我国每年将在双碳领域平均投资3.75万~7.5万亿元人民币,大约相当于全年投资的10%左右。
在她看来,如此规模的绿色投资,无疑会给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机缘,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如此巨量的资金从哪里来?过往的经验数据显示,绿色金融对碳中和的资金支持比例将达到90%,而政府财政支持比例仅为10%,发展绿色金融能够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环保领域,优化全社会生产要素配置,在提供碳中和资金上发挥不可或缺的支柱性作用。
目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已经组织制定并陆续发布“1+N”政策体系。所谓“1”指的是碳达峰、碳中和指导意见,“N”则包括2030年前碳达峰的行动方案以及重点领域和行业的政策措施和行动,其中之一便是发展绿色金融,以扩大资金支持和投资。
“当然,我们也要警惕非理性投资潜在的社会经济成本,国际上有关新兴产业非理性繁荣引发经济金融风险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更需要我们理性决策,审慎而为,认真做好产能预警与风险监测,方能协力保障绿色发展、行稳致远。”张晓慧说。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