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汽车产业正在发生一场巨变,汽车“新四化”,即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正在成为汽车产业新的发展趋势,给百年历史的传统汽车工业带来了一场革命。
“新四化”带来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在能源转型的关键突破口,车辆电动化的创新发展及其与清洁能源、能源互联网的创新融合,将为我国能源转型及履行碳中和承诺提供关键突破口。而车辆的智能化和网联化、共享化则让汽车从传统的工业机电产品演化为一个随着数据而功能不断迭代的网络移动节点,汽车变成交通系统中一个可控的智能联网终端。因此智能新能源汽车改变的不仅仅是汽车产业,也将改变交通系统,改变未来出行方式。如果说过去20年,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是创新的最大载体,未来30年最大的创新载体将是智能新能源汽车,这也是我们近年来看到谷歌、苹果、百度、华为、小米、滴滴和360等ICT企业纷纷跨界进入汽车产业的根本原因,而这也为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然而,面临“新四化”所带来的技术变革机遇,我国汽车工业却出现汽车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优秀人才“一将难求”的局面。人才是第一资源,汽车专业人才强,汽车产业才会强。首先,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汽车专业人才供给规模与汽车行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更为严重的是,当前高校所培养的汽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行业的技术要求。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研究显示,以当前企业招聘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为例,传统的车辆工程和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只占不到1/3的比例,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匹配度只有50%左右。随着“新四化”技术变革到来,汽车专业人才的工作内涵和知识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车辆与能源、计算机、电子、信息、大数据和交通等诸多“跨界”领域深度交叉融合的特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体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远超原有机械工程学科的边界。然而支撑汽车产业发展的车辆工程学科尚属于机械工程下面的二级学科,现有以机械工程为主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汽车“新四化”所带来的新的需求,而受学科等级、属性和专业认证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传统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难以面向产业变化进行灵活的扩展和调整。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清华大学欧阳明高教授提出将车辆工程上升为一级交叉学科,就是为了更好地从学科角度彻底解决面向汽车“新四化”的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更好地支撑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应对汽车“新四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要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以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积极探索车辆工程交叉学科建设新模式。清华大学支持以汽车系牵头,电子、自动化、土木等多院系共同参加成立校级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交叉中心,并于2019年支持在汽车系的基础上升级成立车辆与运载学院,更好地支持汽车相关的专业和学科的发展。
要鼓励老师们围绕学科交叉点、围绕关键技术瓶颈开展基础研究,提前布局企业未来需要的技术,做企业现在不做但未来要做的事情。今天很热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清华很早就开始布局相关研究,在多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核心关键技术上率先取得突破,并牵头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发展技术路线图的制定和解读。
要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清华大学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始终坚持“厚基础”和“重实践”紧密结合,贯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工程与科学、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积极探索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2016年,清华大学汽车系在清华第一批试行本科大类招生,2017年开始按照机械大类和电子大类两个大类招生,针对本科生培养设立车辆工程电子信息方向,针对研究生建立智能新能源汽车专业硕士项目。2019年成立车辆学院后,围绕“新四化”重构课程体系,围绕新能源汽车构建新型动力课组,新开设“电化学工程”“电化学动力源”“车用动力电池系统设计”“燃料电池发动机”等专业课程,围绕智能汽车开设“智能网联汽车”“强化学习与控制”“自动驾驶系统”等新课,并在培养计划中引入更多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更好地为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突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健全的人格和体魄,能在国际学术界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能发挥核心作用的高水平学术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根据近10年的统计,清华汽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其中近85%的学生到了国内重点行业企业就业,在上汽、一汽、东风、广汽等传统车企以及小鹏和蔚来等造车“新势力”中,活跃着大量的清华汽车专业的学生。未来,清华大学将继续探索车辆工程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中国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新道路,更好地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实现由大及强的汽车强国梦。
(作者系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学院创院院长)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