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序厅,一幅高15米、宽40米的大型漆壁画《长城颂》震撼亮相。作品由100块2米×3米的漆板组成,寓意建党100周年。漆壁画釆用建筑干挂技术安装,总面积达600平方米,成为漆画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制。《长城颂》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程向军教授创作团队协同攻关、探索突破,以精湛的技艺,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作百年艺术精品的艺术追求,历时一年完成,是为建党百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2020年4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接到了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序厅设计壁画的任务,经过反复评选,我的方案最终脱颖而出。清华大学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大家共同决策,协同创作。
作为主创,我在画稿得到认可后的第二天,便前往八达岭长城采风,后又多次登上古北口等北京周边长城收集素材。结合以往的视觉经验和实地采风的鲜活素材,加以艺术化的处理,我在前后修改20余次画稿后,最终塑造出长城在金秋曦照中蜿蜒而上、直入云海的恢宏气势。
万里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漆壁画《长城颂》采用中国绘画平远法鸟瞰式构图,表现历经数千年岁月磨洗的长城,至今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壁画以抒情性、象征性手法表现,画面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近景以古松及明长城烽火台、山石造型构成,山中溪水汇聚成河,寓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中、远景则以绵延不断的群山构成,表现东方巨龙越群山,经绝壁,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的雄姿。
考虑到壁画所在空间的限制及壁画的高度,我将重点细节表现处理在画面的12以下。中、远景中蜿蜒曲折的城墙,要自然地与山融为一体,这就需要用云海去造势。我借鉴了中国画中留白的手法,同时营造出画面色彩的强烈对比。近景画面中的烽火台与真实的烽火台高度相等,磅礴的画面气势呼之欲出。
中国漆艺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朱漆的红色作为漆画的代表性色彩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长城颂》以红、黑、金作为画面的主色调,铝箔粉上罩染透明漆后形成的暖金色,与朱砂调制后的朱漆相互呼应,沉稳大气,且与室内建筑空间协调统一。
《长城颂》沿用了传统漆画技法,通过在铝箔粉上刻线来控制整个画面造型,并多层罩染透明漆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为了避免室内眩光干扰观赏壁画,我们运用了大量的材料肌理将光滑的漆面眩光分散,使壁画达到高贵、厚重、雅致的效果。
传统漆板由于是木胎制成,尺寸误差较大,材料稳定性不好,易变形且不利于防火,经过多道髹漆工艺制成的胎板自重较重,给壁画安装带来很多困难。为了解决这一工艺难点,我大胆构想并通过国内专家技术论证,决定选用工业蜂窝铝板作为壁画的胎板,这也成为国内漆壁画的首创。中空铝板由于工业机械化程度高,板面组合误差小,不仅可以减轻墙体的负荷,还解决了室内不同高度形成的温差引起胎板变形等问题。
为此,团队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涂料抗氧化实验、碰撞实验以及破坏性实验。清华大学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对铝板进行了多项测试,历经风吹、日晒、雨淋、高温、收缩膨胀,都不会出现问题。我们还采取了原始的方法,将板面打毛,经检测人员用放大镜察看,横竖肌理均匀,确保胎板表面的附着力牢固,漆层不会起皮、脱落。
漆壁画创作的场地是一个400平方米的室内车间,由于画幅过大,采用了局部完成的方式。在创作过程中,为了避免一百块漆板的绘制出现混淆,我们逐一标示了暗码。为了保障画面效果,我们尽量避免搬运,一块一块地绘制,直到最后上墙完成安装,我们才第一次看到整幅画面的完整效果。
从绘制草图小稿到制作600平方米的壁画,从放大画稿、刻线,到用铝箔粉为漆板铺底、手工研磨调制颜料等,每个环节都克服了很多困难。近50人组成的创作团队高效工作并非易事,必须要风格统一,步调统一,做到“一支笔创作”。进度就是创作的生命表,从霜叶如火到白雪皑皑,再到春暖花开,壁画终于圆满完工,比预定时间提前了10天。
项目完成后,国家邮政局以漆壁画《长城颂》为表现元素,发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封;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30克圆形精制银质纪念币背面,设计师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标识与漆壁画《长城颂》完美组合在一起。
站在这幅鸿篇巨制前,感慨良多。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需要艺术家真正将思想情感融入时代,融入精神,才能够准确地把握主题,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漆艺教学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这次《长城颂》的创作,也是学脉的传承。此次以漆画参与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发挥了漆画艺术表现语言的独特优势,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漆画的独特魅力,希望能够以此推动中国当代漆画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系大型漆壁画《长城颂》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编辑:温兴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