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李凌:警惕“教育过剩”论调带偏方向

来源:中国教育报 4-9 李凌

出生人口数量的断崖式下滑,引起了很多恐慌和焦虑。最近一篇《教育即将过剩》的文章在网上流传。文章以近年来教育部公布的控辍保学数据,以及自2010年以来的出生人口数据为依据,提出教育过剩的论调。文中称“2023年之后,我国的小学教育学位就会整体过剩,并且过剩情况会发展得非常快”,“最快到明年,小学就出现全国范围内的并校潮”,甚至还建议学生不要报考师范专业。这样的论调,一时间颇受欢迎。

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算法化,让人们对数字有着难以抗拒的喜爱和信任。根据数据进行决策和行动,不仅成为一种时髦、科学的工作方式,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对于数据及其结论,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和批判地信任,陷入“数据洞穴”和“数据迷思”。依据人口数据作出教育过剩的结论,就是这样一种假象,表面看上去证据确凿、很有道理,在一定程度上也迎合部分人对教育的焦虑情绪,因而很有市场。但细究下去,仅凭人口数量变化就断言教育过剩,未免过于武断,且为时尚早。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从党和国家,到各级政府,再到普通家庭,从来都不是仅从人口规模变化或功利维度来简单衡量教育的内在价值和作用,并以此来确定教育的供需平衡,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综合维度全面考虑教育的重大价值,确定教育方针策略以及规模、质量等因素。从政治和民生上看,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关系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其作用不会随着出生人口数量下降而被忽视,其规模尤其是内涵发展也不会随着学生减少而被削弱。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适龄入学儿童数量锐减,农村教育自然规模在下降,但是党和国家并没有因此减少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出,反而是出台了“乡村教育振兴计划”等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农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学校的支持,对乡村教师队伍的待遇、职称等予以倾斜关怀。过去10年,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数量不减反增,小学教学点从2009年的72483个,在学人数331.1万,增长到2019年的96456个,在学人数384.2万,分别增长了33.1%和16.1%。这个数据,有力地反驳了教育过剩的谬论。

教育规模,从来都不是简单地依据人口变量而线性变化:人口增长,教育就供给不足;人口减少,教育就会过剩,教师就会失业,学校就会倒闭,这种推断显然不对。未来5—15年,教育和学校仍然会保持一定增长幅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将新建、改扩建2万所幼儿园、4000所以上的中小学,提升100所中西部本科高校办学条件;将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2%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们国家的学位,特别是优质学位,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供不应求,仍然处于短缺阶段。出生人口数量虽然减少了,但人口总体和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扩大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仍然是未来教育的核心任务。

即使是从人口这一单一变量来考虑,也无法得出教育过剩的结论。过剩表现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对关系。在需求侧,人口对教育的需求不仅受到人口规模的影响,还与家庭意愿、社会需求等因素关联。尽管出生人口数下降了,但是核心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增加了,教育需求反而更加旺盛,并且逐渐从对公立、普惠教育的需求,延伸到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也因此催生了一批校外培训机构。从社会角度而言,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周期拉长。以前寒窗苦读10年,现在变成了15年、20年,甚至终身学习,这也导致教育不会因为人口减少而过剩。

在供给侧,教育对人口的供给,目前存在着很强的结构性矛盾,尤其表现为优质学位明显不足,导致了教育焦虑严重,家长们对好学校趋之若鹜,不得不过度竞争。对城市学校而言,即使出生人口大规模减少,也不会面临并校潮,而是会从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提升。生源减少反而有利于学校开展小班化教学,更好地因材施教、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所以,优质教育不会过剩,而是相对不足。

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时候仅仅依据出生人口数量减少等数据,就提出教育过剩的论调,蛊惑年轻学生不报考师范院校,是一种新的教育无用论,毫无依据,漏洞百出,误国误民,危害大矣。我们切莫被教育过剩的论调带偏了节奏、助长了焦虑。教育当下之急,仍是怎么提高教育质量、扩充教育容量、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人民都能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

作者李凌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

编辑:李华山

2021年04月12日 08:25:22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