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把脉”中国工程教育

规模世界第一,如何实现量质齐升?

来源:科技日报 2016-4-13 许茜


  在高教体系中,工程教育素有“三分天下有其一”之称。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中国制造2025”重大发展战略,工程教育能否及时跟进、主动适应?工程教育质量可否支撑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工程教育在校生规模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38.2%,本、专科工科专业布点数分别达到15718个和23875个,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单从数据上看,目前中国工程教育体量领先,在规模优势下工程教育质量状况如何?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深化改革?让我们从这份新鲜出炉的《报告》中一探究竟。

扭转工程教育科学化倾向

  工程教育质量的好坏要拿其“产品”——毕业生说话,那么目前我国工科生质量如何?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指出,《报告》内容显示工科毕业生的能力“短板”问题突出。

  能力“短板”短在哪儿?《报告》通过对10000多名工科学生、600多名工科教师、150多名工学院院长、5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工科毕业生在专业知识、逻辑思维、工具使用、研究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表现得到企业充分肯定,但在前沿知识、创新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分析解决工程问题能力、行业法律法规意识等方面表现的评价相对较低。《报告》还对照国际工程教育质量标准评价,其结果也指出在设计或开发解决方案、沟通两项能力上工科毕业生存在的不足,仅有64%的专业毕业生具备较强设计或开发解决方案的能力,63%的学生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反映在工程实践、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方面的劣势。

  这块“板子”是怎么变短的呢?相关专家指出,这一结果反映了我国工程教育的传统优势,也折射出工程教育对工业发展的现代需求适应性存在不足。工程教育归根到底是面向行业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可是现在大学里的教育却呈现过度科学化的症状,学校的课程目标脱离了工业需求,培养的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相对薄弱。
那么,如何才能扭转目前工程教育科学化倾向,回归工程教育本身呢?

  对此,本次《报告》中提出了两点对策:首先,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改变以往的以知识传授为本的教学思路,向概念性理解和自我导向学习进行转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矿建,锻炼思维能力,满足工业发展环境下的社会需求。其次,健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在加强工程研究、设计、提出解决方等“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还需关注工程环境影响、工程伦理、团队协作等“非技术”方面的能力培养,以适应未来工程综合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

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人才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企业从工程教育的“用户”逐步向“参与者”转变,将行业发展需求反馈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与高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报告》对526家用人单位参与校企合作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仍以提供实习条件等传统形式为主,占比达到70%。企业在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修订等工科人才培养核心环节的参与比例不超过30%。32%的企业表示,迫切需要出台支持企业参与合作的法律法规和财税优惠政策,推动企业更加广泛、深入、稳定地参与校企合作育人。

  此外,目前校企合作的不足还体现在对工科生的评价上。针对工科毕业生质量,《报告》对企业和教师、学生两大群体分别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工科毕业生质量总体认可,知识水平、通用能力、工程能力、综合素质的满意度平均分达到68.29。但工科教师和学生对自身满意度评分相对更高,分别为71.7和73.53。《报告》指出,其间的“差距”反应出高校对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工业界存在错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对此,钟秉林表示,这反映出工科毕业生质量总体得到用人单位认可,但对现代工程发展需求适应性不足。

  长期以来,工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行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节”在哪里,如何“连”起来?《报告》作者认为,工程教育发展至今,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而我国工程教育长期以来的积弊之一,就是校企合作教育的认识、保障、执行、效果都存在不足,造成教育脱离产业实际,工程人才培养形成结构性矛盾。

  针对产学合作问题,《报告》提出了三点建议:一要提高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加大产学合作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主要用于企业建设各种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平台,高校改善与实验、实践教学相关的设备条件,开展企业、劳动力市场、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数据信息收集和发布,更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三要制定并完善保障产学合作教育的政策法规制度,明确校企合作活动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护高校、企业、其他社会机构的合法权益,为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用国际先进理念和标准引领改革

  《报告》用国际实质等效标准评价工科专业,结果显示,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四个方面完全达标的占比超过79%,而在持续改进、课程体系、毕业要求三个方面则不到60%,集中反映在校企深度融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等方面存在不足。以课程体系为例,实践教学改革任务依然艰巨,体现为实习课程未能提供充足有效的实践平台,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尚未完全制度化、规范化。

  此外,钟秉林还特别强调,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报告》显示,师资队伍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但青年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尚需加强。主要表现在,部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验有限,教师培训机制亟需完善;吸收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机制不健全、队伍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专业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上述问题,钟秉林表示,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对工业发展创新引领不足,未来需要精准发力,用国际先进理念和标准引领改革,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动力”和“源泉”。

  从2006年起,我国开始借鉴、吸收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如,基于毕业生能力培养的CDIO模式和基于成果导向模式),国内一批基础较好的工科类院校积极参与引入和试点工作。同时,近年来风靡全球的“MOOCs热”也刮进了工科教育,推进工科专业在线实验教学模式落地。用“互联网+”变革工程教育现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报告》建议,未来工程教育还需扩大开放力度,逐步实现工科教育学历互认和工程师互认,提升中国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编辑:苑苑

 

2016年04月13日 15:32:14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