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帮扶十五载跨越发展谱新篇
——五所高校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纪实
来源:青海日报 2016-7-12 薛军
因为对口支援,青海大学一年一大步,年年有进步;因为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经历质的飞跃,实现跨越发展;因为对口支援,青海大学整体办学实力大幅度提升,开启了现代大学建设的新纪元……
十五年前,自清华大学与青海大学签下对口支援协议的那一刻起,两所远隔千山万水、地位相差悬殊的高校,从此结下了兄弟般的深情厚谊。
随后几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相继加入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行列,形成了清华大学对口支援总框架下,五所高校共同帮扶青海大学发展的格局。青海大学迎来了发展史上的春天。
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西部普通高校,到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青海大学在十五年间“脱胎换骨”,闯出了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跨越发展的新模式,谱写了一曲东部高校支援西部高校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情洒高原大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博士、硕士纷纷签约到青海大学工作,高考学子第一志愿争相填报青海大学……如今的青海大学,吸引着省内外甚至国内外无数关注的目光。而十五年前,这样的情景根本不敢想象。
青海大学教授祁得林记得,十五年前,青海大学校舍总面积仅20万平方米,如今已增加到65万平方米;十五年前,青海大学在省内高校的排名都比较靠后,如今已跃升为省内一流高校,在全国高校的排名也有了大幅攀升。
十五年间,先后有4位清华学者出任青海大学校长,10余位两院院士脚踏高原,17名专家教授出任院系负责人,10批专家教授团指导课程、学科专业和实验室建设,84名博士、373名硕士,38名昆仑学者先后引进,培养出63名博士、396名硕士,先进的管理理念在青海大学生根、开花、结果……
“没有对口支援,哪有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实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举国援助’的伟大壮举。对口支援工作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这绝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有着雄厚的底气,这种底气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青海大学宣传部部长郭永发在自己撰写的文章中写道。
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对口支援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项工作自始至终都在教育部的关心支持下开展,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推进,在对口支援高校领导的亲力亲为下落实。
“清华援建青海大学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西部拓展,助西部高校跨越发展,其经验可予推广和宣传,推动高校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2013年7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曾在《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工作情况的报告》上做出批示。
“各高校把严谨的治学态度带到具体的对口支援工作中,形成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给我们带来了好的作风和新的动力。”近日,省委书记王国生在西宁会见前来参加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工作会议的五所高校负责人时指出。
历任省委书记、省长每年都来学校指导对口支援工作,会见支援高校领导,共商对口支援工作。主管教育的省委常委、副省长每年全程参加对口支援会议,全力解决青海大学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五所支援高校始终把对青海大学的帮扶作为政治任务、全员任务和长期任务常抓不懈,对青海大学的各种需求认真研究,千方百计抓落实,主要领导年年多次来青海调研指导,共谋事业发展。
提起青海大学的“掌舵人”,李建保、陈强、梁曦东、王光谦,这四任校长的名字深深印刻在历届青海大学学子的心目中。清华大学先后选派这四位知名学者担任校长,带来新的理念和思路,有力地推动了青海大学的发展建设,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楷模。
回忆起在青海大学的日子,宋烈侠、刘晓遇、姚健、屠萍官、段玉生、陈海林……这些曾经或正在支援青海大学的清华老师满怀深情,他们对青海大学的感情难以割舍,在他们的话语中,青海大学与清华大学总是交织在一起。
“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等学校计划,是推动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所体现出的以强带弱、相互帮扶、均衡发展的思想。这项工作受益于当今,见效于长远。青海大学的发展事实充分证明,对口支援这一伟大工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得到了成功实践。”青海大学党委书记俞红贤说。
突出办学特色,为青海融入“一带一路”提供坚实智力保障
“在青海大学的课堂上,可以选修清华大学在线课程,能与清华教授面对面探讨交流,校园里处处都有清华的‘影子’,这对我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水平帮助很大,受益匪浅。”青海大学在校学生李永强切身感受到对口支援带来的“实惠”。
正如李永强的体会一样,十五年的对口帮扶成果早已体现在青海大学发展的方方面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青海大学结合实际,突出特色,获得了长足发展。随着一项项科研成果的出炉、一批批专业人才走向社会,围绕着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青海大学为青海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供着坚实的智力保障。
今年4月,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史元春教授完成了3年的援建任务,卸任青海大学计算机系主任一职。面对倾注了自己满腔热情和汗水的这方热土,史元春泪眼朦胧,十分不舍。2007年,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直接支持下成立,如今已承担起了建设青藏高原大数据中心等重要工作。
除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学院、地质工程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生物科学系、药学系等学科专业,先后在对口支援高校的支持下应运而生。水利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相继建成,有些实验室达到了西北地区先进水平。
今年初,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标志着青海大学实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也实现了青海省在这一领域中历史性的突破。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既符合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也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青海大学着力实施科研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计划的又一重要成果体现。
三江源生态、高原医学、藏医药学、高原农牧业、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学科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联合对口支援高校,使青海大学的科研能力显著提升,科研项目数量和到账总经费比“十一五”分别增长了153%和175%,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双双零的突破。42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奖励。
与2001年相比,青海大学有重大影响的科研项目和成果翻了六番,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占到全省一半的份额。青海省农牧业创新体系10大平台中9个依托青海大学科技力量建设,西北市场上约90%的碗豆品种、65%的马铃薯品种、100%杂交油菜品种、90%的大粒蚕豆品种皆由青海大学选育而成。
青海大学借助对口支援高校优势资源,着力实施教师学历能力显著提升计划,引进与培养并重,实施“昆仑学者”“三江源学者” 计划和“教学名师培育”工程,4名教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本土化培养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学历与能力显著提高。
青海大学还着力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计划,三次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深入推进系列教育教学改革,获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本科新生一志愿录取率持续保持在91%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持续保持在85%以上,2016年冲破90%大关,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近年来,青海大学与新西兰、美国、日本、意大利、韩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1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实质性交流与合作,签署了合作协议19个,牵头成立了青海-犹他科技创新联盟,列入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清华大学—青海大学—奥克兰大学“三兄弟”合作有效开展,学校开放办学水平步步提升。
今年6月,青海大学在西宁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与青海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就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新形势下,青海大学如何立足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人才支撑、交流服务和智力支持,目前已成为青海大学普遍思考的问题和重点发展方向。
坚持与时俱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强校之路
李长忠是首位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青海大学在职教师,他对清华大学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清华大学不仅培养了我个人,我所在的青海大学生物科学系还因清华生命科学学院的全力支持,在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培养方面与时俱进,清华大学真正把对口支援的工作做到了位。”
五所支援高校从一开始就把对口支援工作定位为致力于提高青海大学自身的“造血”功能。随着对口支援工作的不断深化,工作内容已从最初的课程建设到提高教师的学历能力,再到院系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现已扩大到联合成立科研平台,不断提升了青海大学自身“造血”能力。
青海大学抓住各种有利机遇,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形成了夏季小学期、选派校长、对口支援“三个一”工作机制等对口支援工作的系列品牌,凝练了真情帮扶、感恩奋进、共铸辉煌的对口支援精神,对口支援的政策效应、帮扶效应和名校效应得到了充分验证。
对口支援给青海高等教育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强校之路。
“清华大学将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一如既往全力支持青海大学深化改革,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创造好的经验,促进青海大学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表示。
十五年对口支援,十五年跨越发展。青海大学的华丽蜕变,离不开五所高校的丝丝心血和深厚情谊,凝结着一批批援青专家学者的点滴汗水,倾注着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
展望美好未来,“十三五”时期,青海大学将紧紧围绕我省“131”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做出新贡献,积极参与柴达木循环经济先行区建设,在盐湖化工研究方面做出新贡献,在高端智库建设上做出新贡献,进一步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实现从青大速度到青大质量的再跨越。
编辑: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