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首个民间科学大奖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9-20 原春琳


  9月19日下午,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高西庆当着近百家媒体与众多嘉宾的面,拨打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的电话,想通知他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的物质科学奖,电话另一端传来的是:“您拨打的电话不在服务区。”

  高西庆第二次才打通了电话。这次,电话另一端的薛其坤直言:“太突然了!”

  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的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在接到获奖电话通知时,也是同样的反应:“哇,这太突然了。”

  实际上,不仅是获奖者在获奖前对此一无所知,就连大奖的捐赠人也是如此——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和UT斯达康公司创始人吴鹰直到上台宣读获奖名单时,才知道获奖者是谁。

  吴鹰更是开玩笑地表示,捐款人连提名权都没有——作为内地第一个由企业家和科学家联合发起的民间科学大奖,100万美元的单项奖金金额可谓不低。

  这也正是首个民间科学大奖的行事准则之一——一切让科学说了算,科学家必须是专业上的把关人。

  今年1月17日,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宣布设立未来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在设置上借鉴了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知名科学奖项的经验,同时也做了创新。比如,在捐赠模式上,其他奖项多由一个家族或个人捐赠,未来科学大奖每项奖项由4位捐赠人共同捐赠。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轮值主席丁洪介绍,这个大奖的评选历经提名、初选、国际同行评审、再审、投票5道程序,历时8个月。

  与国内很多评奖事先不透露参与评奖的专家名单不同,未来科学大奖一早就公布了科学委员会的名单。而9名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委员会可谓阵容“豪华”:丁洪,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何川,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李凯,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饶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田刚,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百济神州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夏志宏,数学家,美国西北大学终身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谢晓亮,哈佛大学Mallinckrodt 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这是把我们的声誉押了上去。”丁洪说。

  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未来科学大奖评审过程,引入了提名权与评审权分离、评审委员与被提名人不接触原则等规则。

  未来科学大奖采取提名邀约制,参评人不可以主动申请。提名人涵盖海内外华裔科学家,如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相关学科的教授;也涵盖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在科学领域有成就、有想法的众多科学家。据悉,今年发出了近700份提名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同行评审,受邀参加评审的国际同行,更多的是与参评人来自同一领域,甚至有竞争关系,他们要写一份详细的评估信。

  在宣布未来科学大奖启动后,监督委员会也随之成立,同时也邀请毕马威作为外部审计团体,全程监督评审的每一个步骤和程序,确保整个评审过程的公正性。

  而保证公正性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防止利益冲突。比如,科学委员会的成员不参与提名,在任职期间及其后两年,也不能被提名,以保证大奖的公正与公平。而任何影响判断的因素,比如直系亲属,很近的师生关系,都要回避。此外,可能会影响评奖的因素,也要预先告诉科学委员会轮值主席。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凯说,基于此,可以保证被提名过程的影响力。

  “科学委员会用了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我们希望的标准。”丁洪说。未来科学大奖的参选工作成果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主要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完成。完成者不限国籍。

  未来科学大奖更关注突破性的基础科学研究。科学委员会认为今天两位获奖者的研究达到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最高水平——卢煜明教授的获奖理由是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作出的开拓性贡献;薛其坤教授的获奖理由是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单层铁硒超导等新奇量子效应方面做出的开拓性工作。

  两位教授每人都将获得100万美元的奖金。“大奖”非常诱人,但对未来科学大奖组委会来说,更想让每个人看到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未来”。

  没有人能够确切描述出未来世界的模样,但是下一个百年里,一切的发展都要基于科学之上。

  未来科学大奖的捐赠人沈南鹏直言,这项大奖的发起者众多,无论是捐赠人还是科学家,大多是60后、70后。在他们成长的年代,科学家才是众人追逐的明星,科学报国是那代人心中的梦想。

  卢煜明教授也表达了同样的希望:“希望更多的人会做科学,希望大家认为科学的未来在中国,更多的天才青年会站在这里,对世界产生影响。”

  这也是设置这项大奖的初衷之一:让科学家成为偶像,成为时代的榜样,以创新模式带动更多民间资金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的研究,促进科学事业发展,以创新的科学精神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影响下一代。

编辑:苑苑

 

2016年09月20日 17:03:04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