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已达2469个,国际化人才培养却不尽如人意
中国顶尖高校探索“国际校区”模式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6-11-28 储召生
11月19日,启用不到半年的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专程前来参加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委会的首届年会,也不免带着挑剔的眼光来审视浙大这个新的校区。
此前的11月4日,清华大学与深圳市签订协议,共同建设清华的深圳国际校区。仅新增的校园面积,就将达到1100亩。
清华和浙大在中国高校排名中一直稳居前列。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两所名校不约而同推出国际校区的举措,不能不引来众多好奇者的目光。
国际化办学方兴未艾
“国际化”对当下的中国大学来说是个热词。
据统计,近些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表现积极:95.0%的高校在其发展战略规划中对本校的国际化发展提出明确要求,93.0%的高校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89.7%的学校根据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和实施方案。
从全球来看,教育国际化也是大势所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闵维方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向前推进的大背景下,教育的所有基本要素,诸如科学、技术、知识、人才(包括师资和生源)等,也都在跨国界地流动,跨国界地组织。因此,教育国际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一个教育系统、一个教育机构回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体现。
从国内来看,教育国际化的纵深发展似乎还刚刚开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家层面的三项利好政策纷纷出台:一是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整体方案》,其中提出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二是2016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我为主,兼容并行、提升水平、内涵发展、平等合作、保障安全的工作原则;三是2016年7月教育部发布《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一带一路”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机。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宋永华并不否认国内外形势对国际校区建设的推动。宋永华说,海宁国际校区2013年立项时瞄准的就是助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这也是浙大探索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新范式和实施“4S国际化战略”的实验田。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定位则是一流学科建设。早在15年前,清华大学就在深圳建立研究生院,累计已招收1万余名研究生。和清华本部有所不同,深圳研究生院的办学特色是学科交叉、创新创业和国际化,目前设有7个学部和1个研究院,其中物流与交通学部、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部和医院管理研究院,都是清华本部所没有的。
即将建设的清华深圳国际校区,可以看作是清华深圳研究生院的升级版。清华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康飞宇说,深圳的经济条件好,国际化的企业多,创新创业氛围好,清华希望以建设一批新型的交叉学科为中心,带动各个国际合作项目的建设。“清华需要做一些新的事情,比如综合改革方面,有些可以在深圳先试,因为本部可能会制约大一点儿。”康飞宇说。
近几年学界对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热门选题。宋永华说,本次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委会的首届年会,原计划是100人的规模,结果来了近400人,周边酒店都不够用了。
教育国际化是把双刃剑
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相比,当前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结构、数量和水平还不尽如人意。
北京师范大学高教所常务副所长洪成文用装修房子来比喻当前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洪成文说,目前似乎我们都在用最好的材料,装修我们自己的家,把中国的大学装修得更加世界一流。但他认为,教育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是要在装修好自己的房子的前提下,如何服务别人的房子,做房屋的设计师、建筑师和家装师。
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洪成文认为必须思考三个基本问题:有多少思想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同行?有多少规则和制度被同行借鉴和接受?有多少专家活跃在国际学术一线?
洪成文以北师大、南洋理工大学、伦敦大学等发起组建的国际顶尖教育学院联盟为例,提出了“教育国际化流程再造”的视角。洪成文说,一个由世界上一流大学最一流的教育学院组建而成的国际学术平台,过去我们认为,只要混进去,就很成功;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个联盟是中国大学带头一手做起来的。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则提出谨慎对待教育国际化。陈洪捷说,世界各国都在追求高等教育国际化,但出发点和归宿显然不同。富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通过给与而获利,比如接受留学生、提供奖学金、提供科研资助等,通过给予而促进了其知识、技术、产品、规则、价值观的扩散;穷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则是通过参与而获利,比如出国留学、参与科研合作、引进优质教育等,通过参与而获得人才、新知识、技术、产品和规则,从而与国际接轨。
陈洪捷说,在这种看似双赢的游戏中,富国显然是大赢家,他们通过给与强化了在知识、技术和产品方面的优势。穷国通过参与虽然可以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往往强化了其依赖者的地位。
一组数据似乎印证了陈洪捷的观点。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一个数据表明,在科学、工程和技术领域中国有87%的高端人才留在了海外;美国媒体也曾发布,在美国的一流大学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并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90%永久地留在了美国。
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也在不断翻升,2000年是5万人,2015年已超过50万人。并且当前出国留学已现低龄化趋势: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北京某名牌小学一个班的近30位孩子,今年该上高三了,却只剩下两人留在国内参加高考。
“国际校区”带来了什么
截至2016年11月,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2469个,比2010年翻了一番。其中本科及以上的机构(项目)有1216个,涵盖了除青海、宁夏和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区市。作为探索之中的一种中外合作办学新形式,“国际校区”能解决教育国际化中遇到的诸多难题吗?
宋永华把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的中外合作办学总结为“以我为主”“一对多”“高水平”三个关键词。
“以我为主”指的是国际校区的办学定位。它应该是浙江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要服务于浙江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质量上,国际校区也应该高于现在的浙大主校区。它的学科体系,也都是比照浙江大学的学科发展、国家的发展需求来设立的。
“一对多”指的是浙大不限于与一所国外大学合作。海宁国际校区的学科是从浙江大学几个学部精心挑选出来的,主要是为了配合浙江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然后他们在全世界找相应学科中最好的大学,最好的标准首先要有相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也就是要培养21世纪的全球化人才。
“高水平”指的是国际校区将聚集若干所世界综合排名前20的名校,或者单一学科世界前5的特色高校。UIUC(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工学有名,UOE(爱丁堡大学)的医学出了诺贝尔奖,浙大就与他们建立了联合学院。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联合成立中美商学院也在进行之中。
海宁国际校区重视多元文化的交流。在这里,师资队伍中外籍教师不少于1/3,留学生比例不低于30%。学生的学习理念是“住宿书院制+文理学院+专业学院”。书院制借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文理学院借鉴美国的通识教育专业学院,这与浙大主校区有着明显的差别。
在11月4日签署协议共建国际校区之前,清华大学和深圳市实际上已开始了10个月的“谈判”。深圳市正在进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布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等一批高校即将进驻;清华当然也有清华的想法,希望国际校区通过一些新的体制机制,做一些跨界人才培养的品牌和科学研究的平台。
“以我为主”“一对多”“高水平”三个关键词同样可以用在清华深圳国际校区身上。康飞宇说,他们将在国际校区建设一批问题导向的新兴交叉学科,比如与加州伯克利大学成立的伯克利学院,有环境、能源、信息、医学等13个交叉学科;与法国三所大学合作的OPEN FIESTA是一个双学位的项目,方向是生物、信息、设计等交叉学科;创新金融交叉学科主要针对“一带一路”,目前在与剑桥商学院、悉尼大学商学院、滑铁卢大学商学院合作。
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委会首届年会上,宋永华和洪成文不约而同地提到耶鲁大学的国际化战略,提到耶鲁与复旦、北大的合作,投资中国高科技企业,以及培训中国的大学校长和书记。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耶鲁大学为全世界培养领袖人才、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大视野,值得致力于“双一流”建设的中国顶尖大学借鉴。
编辑: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