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等六所高校校长“论道”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不能只从知识层面推进”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08-30 柴葳
“我认为,中国的本科教育改革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从过去的以专业教育为主,到今天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大学有没有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日前,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对话环节中,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的一席话,引发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校领导的强烈共鸣。
“虽然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定位,但‘双一流’建设最终的核心和落脚点就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培养能够掌握社会、国家、民族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的人应该是大学的使命。这也对通识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如何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通识教育的本土化进程中,中国是否需要建立自己的通识教育体系?”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抛出了一连串问题。
据许宁生介绍,根据“双一流”的要求,复旦大学确定了“2020年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在“2+X”体系中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下一步将在课程质量提升、教师充分参与、书院内涵建设和慕课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中山大学正在尝试将全校课程从4000门逐步增加到8000门,其中大部分是通识教育课程。逐步扩大通识教育课程的范围,校长罗俊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改变通识教育异化为少数教师的责任和少数学生的权利这一现象,把家国情怀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通识教育是对于人的教育,而培养能引领社会发展的人正是一流大学的使命。”罗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仍有差距?是不是在回归人的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
“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改革。在清华,通识教育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学校从2013年开始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让理工科学生接受基础读写课程,让文科生必须修一门基础理工课程。
武汉大学原来开放了很多通识教育课程,但课程水平参差不齐,究其原因是没有按照人才培养需求来架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不是从通识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来建设的,没有一个红线,没有一个灵魂性的东西来统领。”该校副校长周叶中说,学校及时调整策略,依托中华文化与世界闻名、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社会科学与社会发展、艺术体验与审美建设四大模块,重点建设60门核心通识课程、600门一般通识课程。
据重庆大学副校长廖瑞金介绍,该校理工科特色比较突出,正在探索按照人文素养、思辨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理念,通过推进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林建华坦言,以前推行通识教育,一直是以通选课为核心,从知识的层面去推进。而实际上,通识教育更应该着眼于未来,从更高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民族的未来和人的成长,包括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批判精神的培养,并从中找到一条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
编辑: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