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高校社科界服务国家“集结号”
——写在高校高端智库联盟成立之际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09-21 刘博智
9月20日,在教育部召开的高校高端智库联盟成立仪式暨首届圆桌会议上,31家智库建设单位共同发起成立高校高端智库联盟,以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为标准,集聚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校高端智库,打造智库标杆,形成高校智库协同发展示范集群,吹响了高校社科界服务党和国家的“集结号”。
服务国家发展
我国高校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力量、近半数的两院院士,以及规模庞大的学生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承担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4万多项,提交各类咨政报告4.3万篇……高校成为中国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
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把高校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
研究解决问题,回应解答问题,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更是应有的社会担当。2014年教育部出台《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到目前为止,教育部在66所高校布局了151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中进行智库建设签约的17个,6家高校智库成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智库向中央报送专家咨政建议近700篇。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G20杭州峰会……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重大战略和国际舞台上,活跃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浙江大学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的“三农问题”研究、中山大学的粤港澳发展研究等,都为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维护我国核心利益发挥了智库作用。
发起“联合作战”
高校高端智库联盟的成立意味着,中国高校智库开始从“各自为战”“散兵游勇”迈向“联合作战”“抱团出海”的时代。
随着智库研究更多地转向宏观性、战略性问题,各自为战、闭门造车的现状将制约高校智库成果的质量。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董奇认为:“成立高校高端智库联盟,能够实现彼此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国情研究院理事会副主任邓卫说:“联盟应该提倡协同创新,打破传统智库组织模式,共同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同时加强与政府智库、民间智库合作,就我国重大战略性、方向性问题开展协同合作,为争取国际话语权创造条件。”
智库既要有“理论光芒”,也要有“泥土芬芳”。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建议,可以搭建政府官员到智库交流的新通道,通过设立有针对性的治理研究项目,让政府官员带着问题到智库开展短期专项研究,智库为其对接相关领域学者作为联合研究人员并提供理论指导。这种人才流通新方式可以将高端智库与基层实践有机联系起来。
但在实际配合中,高校智库和党政决策部门之间还需要磨合。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肖永平建议,除了切实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外,应在政府与高校智库之间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信息共享制度,包括人员交流、信息联通、决策互动等多项制度。
坚持“中国立场”
“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殷切希望和时代要求。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说:“中国治国理政的经验可圈可点,作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我们的任务是进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研究、咨政、传播和培训。我们明确把建构中国话语作为我们的重要使命。”
“高校智库最大的特色就是中国特色,我们要借鉴但不能照搬西方模式,而是要创造中国模式。”在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人权研究院院长黄进看来,这种中国特色贵在做到四个“时”:顺应时势、紧跟时政、把握时讯、贡献时策。他认为,每个智库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定位,发挥优势与特长,避免同质化,避免重复研究,不同智库互补所缺,相得益彰。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认为,高校智库建设要有正确的思想路线引导。他说:“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敢于攀登高峰的宏大抱负、实事求是的原则、取法乎上的学术品格、刻苦钻研的专业精神。没有这样的思想高度和精神状态,不可能真正建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校智库。”
编辑: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