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总结十年 探讨推进:识变 想远 做实
来源:新华网 2018-12-10 商亮
基础学科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先导和后盾。2018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1.0》正式实施十周年。9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十年总结交流暨2.0工作研讨会议,会议由清华大学承办。来自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20所“拔尖计划”试点高校以及其他有关高校的200余名代表参会,共同参与“拔尖计划”十周年工作总结交流,并就“拔尖计划”2.0版的推进实施开展深入研讨。
上午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我们要培养的拔尖人才是杰出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医学科学家,是痴迷科学的人,是物我两忘的人,是纯粹、堪称伟大的人。拔尖人才培养,一要“识变”,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握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二要“想远”,把握“拔尖计划”2.0定位的新、目标的新、思路的新和模式的新,面向未来、布局长远,深入探索现代书院制等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三要“做实”,科学选才鉴才、创新教学模式、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提升综合素养、促进交叉融通、深化国际合作育人,做到拓展范围、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创新模式。他强调,拔尖人才培养如同“老酒泡人参”,杰出的拔尖人才是“浸”出来、“养”出来、“熏”出来的、“育”出来的,要给天才留足空间。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致欢迎辞,他回望了“拔尖计划”的“初心”和实施成效,提出要持续改革创新,以“拔尖计划”引领本科教育,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科学领域拔尖人才,提升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并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暨美方校长Jeffery S. Lehman教授分别作主题报告。徐扬生院士以“书院制与拔尖人才培养”为主题,重点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书院制教育特色与成效。他认为,书院制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文化传统,是香港中文大学践行全人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书院制能够汇聚不同文化及专业背景的学生共同生活,密切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互动与沟通,使学生在课堂之外提升人文素养、沟通交流能力,增强自信心与责任感等。Lehman教授分享了上海纽约大学的教学探索,即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发散和聚合思维。他建议可将科学家的成功案例和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相结合,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随后,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作为专家召集人,组织与会特邀专家对20所“拔尖计划”高校的工作进行了评价。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裴坚介绍,北大将继续加强通识课程的培养,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科交叉,并更多把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研的需求拓展到整个学科的范围,明确学科培养定位。
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彭刚介绍,学堂计划在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同时也关注通识教育。学校不但改革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不同年级在培养过程有不同的定位,还高度注重国际化、重视课程以及科研实践平台建设。
兰州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介绍了该校萃英学院人文社科先行先试的状况,在“一制三化”基础上建设“专业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国际化创新能力提升平台和个性化平台”,并以“德智体美群劳乐”作为育人理念和目标。
下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二级巡视员、理工处处长吴爱华组织与会代表围绕“拔尖计划”实施十年的经验、成果和问题,以及“拔尖计划”2.0申报和实施方案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据介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实施。“拔尖计划”2.0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将增加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学科。
编辑: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