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姜奕辰 黍离
访谈中,邢老师言语间出现频率最高两个词是“老百姓”和“解决问题”,带有理工科的质朴实在;超快的语速和坚定有力的眼神,又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涌动着的澎湃激情。
邢老师以一种清华人的使命感,放弃了在北京稳定的科研生活,来到深圳从头开始,用“后浪”的创业热忱融合“前浪”的学术积淀,投身于打造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全新研究院。
“他是个坚持梦想的人,为了梦想多辛苦也没关系。”学生这样评价他。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Institute of Biopharmaceutical and Health Engineering,以下简称“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自2019年3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正式揭牌后,“6+1”主题领域第一个落地的研究院。研究院贯彻国际研究生院“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的办学特色,正在以“深圳速度”建立“超前、高效、落地”的科研组织。
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着眼于哪些全球性的重大挑战问题?将会如何打造一支国际标准的师资队伍?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邢新会教授进行了专访。
邢新会,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化工、生物育种及高通量微流控细胞培养/筛选技术与装备、酶工程、多糖多肽创制。
迎接“健康中国”新机遇,解决大健康的“卡脖子”问题
记者: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带着什么样的使命感成立的?
邢新会:科研应该对老百姓的健康和生活有用,为社会服务,能实际解决问题。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的使命是建立一个面向前沿学术研究、以工程学科为支撑、多学科交叉、与行业紧密结合的研究院,培养面向大健康需求的高水平学术、创新创业和管理型人才,探索人类健康技术和工程领域前沿,以满足“健康中国”长期发展战略以及深圳和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的重大需求。
“健康中国”已经成了我国的国策,国内慢性防治存在一定的短板,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如果疾病压力持续增大,医疗体系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社会负担、家庭负担都会增加,个人幸福指数也会下降。世卫组织研究表明,医疗对人类健康的贡献率不到10%,所以,我们需要用科技手段从疾病源头上去控制健康隐患。《黄帝内经》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我觉得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健康观的一个重要理念。
全球范围内,大健康产业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大健康是一个战略性、兆亿级产业。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这个新发现与很多健康问题都有关系,推动着健康科学的研究发展。实际上,健康长寿研究是国际前沿和热点,会产生一系列的重大科学技术进步。
除此之外,从研究院立足的深圳来说,生命健康产业是深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也正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包括新型健康技术。这些都为研究院选择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土壤。
因此,从本地、本国再到世界,健康产业都是满足人民健康幸福需求的重要方向,这是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学科领域的重要机遇期。研究院的发展动力和目标,就是瞄准 “治未病”和“疾病源头预防”两个关系全人类健康幸福的“卡脖子”关键问题,发展生命健康工程新学科,现在主要有创新药物、疫苗工程、健康工程、转化医学和生命大数据五个方向,最后一个方向为前四个方向提供数据支撑。
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研究方向
从纵向挖深井转变为横向建网络
记者:研究院的名字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色,能否请您谈一谈研究院融合了哪些学科?
邢新会:“前沿导向,需求牵引,工程科学支撑,学科交叉融合”是我们的特色。通过融合生命科学、医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医药工程、化学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人工智能、转化医学以及其他先进的学科集群,研究院致力于创建国际一流学科,为人类健康和幸福提供系统全面的技术和工程解决方案。在以上这几个领域,清华大学有强有力的多学科支撑,容易形成清华特色,以期产出卓越的成果。
研究体系的搭建也是清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体现,不可能什么都做,一定要抓住几个重点。以往各个学科研究都是一个纵向挖深井的做法,我觉得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学科越是封闭,大脑越会禁锢,思想受到局限。乔布斯说过,“创新就是把各种事物整合到一起。有创意的人只是看到了一些联系,然后总能看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再整合形成新的东西。这就是创新。”只有不同的强大专业背景整合在一起,坚持横向交叉融合,实现开放创新,才能够激发更多创意思维,助力原创科研的诞生。
当今很多问题都不是单学科可以解决的,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比如你有一个很有创意很超前的想法,很想转化为现实,这时候往往就需要工程科学的介入来帮助落地,解决产业支撑的关键问题。在健康领域,研究院将以工程科学支撑,多学科融合的方式,来完成清华“顶天立地”的使命,推动我国健康新兴产业经济的发展。
打破壁垒,“拎包入住”,集中力量办大事
记者:研究院整合了清华大学多学科力量,很期待能迸发新的火花。那我们又是通过哪些方式促进学科交叉的呢?
邢新会:我们的理念是“开放、合作、共享、融合”,打造学科交叉的文化氛围。同时,研究院全力打造开放共享科研平台,让科研者可以“拎包入住”。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壁垒,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在研究院内,我们主要采用由研究院班子和各方向召集人组成的Working Team(工作小组),进行扁平化管理的运行模式,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打一套学术“组合拳”,即形成不同专家学者、不同学科之间的多样组合,加大教师之间的多学科合作与融合,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及原创科研成果的产出。每个学者都是独立的,都有各自的学术特色,但通过大的方向和项目使大家在一起进行合作,形成“你中有我中有你”的合作文化,建成一个以找大问题为导向的高水平科研队伍。
其次就是打造开放的平台 ,Borderless(无边界、开放式)是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重要办学特色之一,研究院的开放学术平台既是这种理念的延续,也是一个实践先行试点。我们要搭建的共享资源平台对所有教师开放,采用专业化管理机制,把使用效率最大程度发挥出来。这样的话,就不用每个人都去考虑配置科研装备,新入职的老师拎着包来就能工作,专注学术科研。
在研究院的发展规划中,到2025年教研系列的师资(PI)计划达到65人,2030年希望能达到100人。我充满信心,一旦这种开放合作平台和体系搭建起来,将来我们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一定会做得非常好。
邢新会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
何永红与学生进行课题研讨
记者:开放的平台对人才很有吸引力,在人才聘用方面有什么特别的期望或侧重?
邢新会: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支世界一流的人才队伍。目前招聘工作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同时也邀请了海外的知名专家一起把控人才质量。聘用要求主要侧重两点:第一,要有独立的科研能力,能开展引领性的科研工作,能够“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科研攻关就要保持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第二,人品要好,为人师表是永恒的底线和原则。
研究院还需要配置一支适合生物医药健康工程方向的工程师队伍,工程师既要懂装备,又要懂不同交叉领域的技术,还要懂管理运行各个平台,要求很高。组织好这样一个团队,才能为开放交叉合作的共享平台的运行提供良性支撑。
以我为主设计项目,敞开大门欢迎世界参与
记者:能否请您再深入谈谈研究院为什么选择落户深圳?
邢新会:研究院选择落户深圳,首先是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大平台,原有的生命与健康学部有将近二十年的学科基础,为我们下一步的科研也提供了很大助力。同时,深圳的产业环境和需求非常适合开展健康工程相关的研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很好的创新创业政策、条件和土壤。清华大学拥有很强的工程学科群,完全有能力依托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为健康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水平前沿科技支撑。这是清华的使命,也是清华的生命力所在。
同时,深圳的合作环境也非常好,深圳湾实验室、鹏城实验室等研究机构、企业都在和我们逐步建立合作联系。我一直坚持,不进行强强联合,就永远做不到最好,闭门造车就只会固步自封。只有联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形成一个创新度高、活力强的合作模式和科研机构,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我们还计划与其它研究机构、企业联合,在深圳建立“智能健康工程产学研联盟”,助推深圳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
记者:研究院目前开展了哪些国际合作?未来有什么样的合作愿景?
邢新会:我们和帝国理工大学、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都在建立的合作项目。帝国理工主要是针对疫苗工程研究,通过国际合作,为解决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供工程技术支撑。清华大学和帝国理工大学已签订了相关合作备忘录,在疫苗工程领域进行合作,后期双方会互派师生交流学习,并联合培养研究生。同时,该合作将会促进帝国理工学院的部分先进科技成果优先在深圳进行应用转化,助推深圳疫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18年6月清华大学代表团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访问交流(左二为邢新会)
2018年11月“清华-帝国理工疫苗工程研讨会”在深圳成功举行(前排左一为邢新会)
在生物工程领域,我们也和东京大学达成了合作意向,主要针对生物医学工程和健康工程展开博士联合培养,预计将在2021年启动。东京大学认为,研究院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可以开展很多互补合作的项目。
此外,我们与东京工业大学也将合作开展健康工程领域双学位硕士培养。和东京工业大学的联合研究生培养项目在清华本部已经做了16年,形成了很好的合作基础。目前,研究院和东工大在积极推进联合硕士培养项目,包括学分互认、学生互派等培养方案,预计2021年启动。
陆续还会推进有更多的国际化的合作项目。总体来说,研究院将“以我为主”设计合作项目,敞开大门欢迎合作方,实现双赢,为人类健康创造价值。
问题导向,兴趣驱动,道器合一,德才兼备
记者:相信通过多层次的国际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全球胜任力,那么除此之外,学生还能够得到哪些方面的培养?
邢新会:研究院培养学生的基本理念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问题导向,兴趣驱动,道器合一,德才兼备。
除了提高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我们还会把专业硕士送到企业去做创新型实践教育,同时提供创业培养的实践教育平台。现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各方面体制机制的搭建,就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平台。未来我们与产业的合作会更紧密,为学生能在这里接受多元化的教育提供多方位的支撑。
后记
采访的最后,邢新会还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求学经历。当年在国内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东渡日本求学,他说,选择去日本留学的一个最大的内心冲动,就是想去多学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使科研能落地,所以才选择了在东京工业大学读生物工程博士,他也成为这个专业第一代“开门”博士。回国后,邢新会到清华大学任教,将技术创新与应用转化紧密结合,取得了多项成果。如今,他依然怀着这份初心,把问题导向的工程科学思想延续到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的建立过程中。
(清华新闻网6月19日电)
供稿: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摄影:丁超
编辑:李晨晖
审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