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专家观点】疫情反思:认知自我 摒弃差异

清华大学拉美中心主任 陈涛涛


自2019年12月初中国出现首例新冠病毒肺炎以来,病毒已经席卷全球。这场始料未及的全球性灾难,暴露了人类在大自然的巨大挑战面前的脆弱性,也考验了各国政府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的应急能力。反思当前事态、清醒认知自我,是未来携手共进的基础。

反思一:对未知病毒的反应迟后:映射人类对“未知病毒”的认知缺憾

从中国来看,当病毒在中国武汉初次显现的时候,我们对其传染特性、危害程度的认知都是不充分的。虽然《柳叶刀》杂志研究披露,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是2019年12月1日出现病症,直到2020年1月20日,我国科学家才确认,新型冠状病毒传染存在人传人现象,由此才有了武汉封城和全国隔离的紧急措施。

再从世界来看,在真实目睹了中国艰苦卓绝的“抗疫战争”的情况下,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反应更是滞后的!尽管武汉封城震惊世界;尽管世界卫生组织1月30日就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构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后续各国出现的疫情情况来看,几乎所有国家都没有做好应对疫情在本土爆发的准备。

以上事实充分暴露了人类在未知病毒面前认知的迟后性,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反应的滞后性。然而,这种人类认知的迟后性和反应的滞后性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人类智慧的有限性所决定的。正视人类智慧的有限性,承认人类在应对自然灾害时脆弱和迟缓的一面,是人类能够客观地认识病毒的危害性从而携手共同抗击病毒的认知基础。

反思二:各国防疫差异:是制度、文化的差异吗?

人类对于“病毒”的认知与反应虽然存在普遍的滞后性,但不同国家对于疫情的控制局面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异是否是制度与文化差异造成的?

从最早出现疫情的中国来看,当科学家确认病毒会人传人之后,中国政府果断采取了武汉封城、其他城市严格隔离的应对政策;武汉及全国人民积极配合政府政策,即使是在传统的走亲访友的春节期间,仍自觉居家隔离,外出佩戴口罩。最终在两个多月后,终于取得了抗击疫情的初步胜利。

再从韩国和德国的实例来看,在2019年12月31日中国向世卫组织通报疫情后不久,两国政府均在1月初国内尚无确诊病例时就有所警觉和准备;即便如此,其严格的隔离及管控措施也是在本土出现大规模聚集感染事件后才真正得以实施;在此关键时刻,文在寅和默克尔两位领导人高度重视、不断喊话,两国民众的意识在政府领导人的呼吁下、在政府隔离措施不断升级的状况下由弱渐强,最终对政府的政策予以了理解和配合。由此,才使两国的抗疫结果可圈可点。

然而,美国的情况则大不相同。虽然在新冠病毒被宣布为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后的2月2日就决定关闭了中美边境,但在美国本土新冠病毒开始迅速传播的过程中,美国总统无视本土医学专家的反复劝谏,仍在大肆宣扬“乐观”情绪,没有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于此同时,美国民众的防护意识也非常薄弱,在特朗普政府“乐观”情绪影响下,2月底仍大型聚会不断,出行不带口罩,各州政府采取的居家政策也难以实施,最终导致了5月中确诊人数超150万、死亡人数超过9万的惨剧。

以上各国防疫结果的差异充分说明,政府的应对态度、应对策略的及时性以及民众的响应与配合,是最终控制住疫情蔓延的关键因素。尽管世界各国存在着制度、文化的不同,但这些都不是决定性的要素,这一点从韩国、德国和美国防控结果的巨大差异就可以一目了然。

一场人类罕见的灾难,无论病毒的源头起自那里,给人类的重创已经酿成,并且仍在持续。人类智慧的有限性不只反映在初始认知的迟缓和对应政策的滞后上面,迄今为止,有效的药物还未发现,疫苗也并非指日可待;而当前病毒的防治,都只能以切断传染途径的“隔离”为基本措施,与制度、文化乃至意识形态的差异全然没有干系。以当期疫情的蔓延情况,抗疫的胜利还遥遥无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自取得抗疫的胜利。在此强大的病毒面前,就只能像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所提倡的那样,要跨越党派、信仰、意识形态等各种分歧,全球团结一致,共同应对病毒的挑战。  

清华新闻网5月27日电

编辑:李华山

审核:程曦

2020年05月27日 13:48:4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