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兴国
来源:人民日报 2015-5-5 杨斌
政府自上而下大力推动创业,长期从事创业教育的高校工作者深受鼓舞,但也不乏深思,担心片面强调短期抢种抢收的创业佳绩,而忽略育人这个创业教育的本质,我们应该全面理性地评价创业教育的成效。
推动创业教育所带来的实际效果,绝非缓解就业压力这么简单、直接、短期。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是帮助学生开办公司,而是着力于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培养首创精神、冒险精神、独立意识、创业能力以及挑战现状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本领。我经常接触创业者,他们往往不是求金钱求财富,而是求改变求创造。这种价值理念以及由此带来人生态度上的变化,不仅对将来走向商业发展方向的学生有意义,对于有志于投身学术和公共服务的学生都有价值。创业教育,其实是激发了真正内生的学习兴趣并创造志趣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业教育的目标超越了对就业补充和替代,是对育人树人的改革和发展,让青年人的精气神儿发生了质的变化,兴国就有了长期的保证。
创业教育还有个潜在的意义,就是通过创新驱动和创业引导来改变高校与实践长期脱节的现状。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存在一种片面追求国际论文发表数量的倾向,缺少市场和竞争意识,不去洞察和服务需求。创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跨越学科界限,跨越产学界限,跨越国家界限。这种跨越性促使学生们以及大学的校长和教师们去回应,从课程和培养环节、论文选题和教学管理上,进行调整和提升。
创业教育还会丰富和完善高校教师的概念。谁能教创新创业?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注却也纠结的问题。国务院文件专门明确“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等学校新聘工程类教师的必要条件”,这开启了一个重要的制度可能。大学能否增加一个实践系列的教师队伍,不是事业编制,但是严格审查资格,把这些企业家、工程师、设计师、律师和卓越的产品经理“明媒正娶”进来,让他们完整地设计并讲授课程,这种制度性的改革,将可能打通产学界限、通过实践育人并提高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
宏观地看,青年学生参与创业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创新系统和创新生态有独特的贡献价值。年轻学生在创业时,受到条条框框的影响更小,他们求酷、求纯粹和求颠覆的原生动力,即使创业活动暂时受阻搁浅,也会迸发出生生不息的力量,对于整个社会的创新生态系统来说,这不啻于源头活水,大有裨益。在引导学生创业时,不该着眼于生存型,也不满足于简单的机会型,而更要鼓励志趣型,推崇异想天开、挑战权威、敢冒风险。
当然,“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东风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需要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大胆突破限制,尽快改革一些现有的教育管理机制体制。比如:设置认可学分的在线课程,丰富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类型,真正认可创业成果,更加面向实践,减少某种学术型人才培养沿袭下来的、却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不适合的“繁文缛节”。另外,创业往往会突破学科的界限,呈现出交叉创新的态势,如何有效地评价它的成果以决定学位的授予,怎么改革调整原先按照学科划分的学位审查方式,这些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最后,也许是最关键的,是如何统计和评价高校的创业教育成果。我们应当把育人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建立广义的、包含性的创业教育、创业氛围和创业参与的概念,要衡量一些无法量化的创业教育成果,避免以毕业时学生开办公司作为创业成果统计指标的偏向。这种评价依据会成为一个有害的指挥棒,影响校长们、教师们和学生们的行为动机。
期待各界教育者与教育管理者一道,发扬创业精神,发挥创业本事,发展创业教育,以期育人兴国,为复兴大业培土植绿。(作者为清华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