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由来与实质(四)
●钱易
实践经验表明,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变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我国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任务艰巨,困难不少,建设生态文明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们要提倡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展望未来,前途是光明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丽中国的梦想,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种途径
第五个领域是文化教育领域,要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教育对象不光是学生,也包括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和一般居民。应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各类学校教育,媒体、文艺等社会教育渠道以及非政府组织的活动等。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既要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也要吸收国外的先进观念。最终的目的是形成热爱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
第六个领域是法制和管理领域。要加强法制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相关法律;要加强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特别是应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指标体系,改变唯GDP至上的观念和做法。应该正确认识GDP的数量和质量——我们需要的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关注GDP增长速率时,必须分析资源利用率及GDP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建筑物的大拆大建和过量包装就是只顾GDP数量的增长,却造成了最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很有必要研究并制订衡量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用来作为考核、检查和比较的依据。联合国组织和各国各类机构曾经作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指标,但大多还没有得到推广应用。例如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与生态承载力,是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威廉·里斯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用来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指标。它从需求方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方面计算生态承载力,并通过对二者的比较,评价研究对象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就是支撑城市或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生产力,以土地面积表示。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区域或城市实际提供给人类的所有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包括水域)的总和。从上述定义可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比的增加,表明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太大,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结语
自1992年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我们已经进行了很多努力,包括先后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可再生能源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节能、减排已成为与GDP增长同等重要的目标;在一批行业、企业、工业园区以及城市进行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城市的示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中、小学的环境理念教育有了加强,清华等高校正在为建设绿色大学努力,媒体舆论对环境日益关注,出现了不少公众参与的动向等。实践经验表明,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变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我国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任务艰巨,困难不少,建设生态文明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们要提倡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展望未来,前途是光明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丽中国的梦想,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全文完。本文根据钱易院士2015年3月1日在“生态文明十五讲”课程中所讲授内容录音编辑整理,部分内容节选自该课程配套教材《生态文明十五讲》。)
来源:《新清华》2015-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