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洪恩:智慧医疗,诊疗新突破
来源:《澳门月刊》5月号
引言:资讯通信技术的发展支撑起现代医院的运营,同时医院的资讯化也显著地提升了医疗服务品质与效率,代表智能化发展方向的资讯系统正在成为现代化医院的神经系统和核心资产。未来“未出门,已诊疗”的便捷模式能否出现,困扰许多地区的看病难,轮候久的问题是否在智慧医疗的时代大有缓解?一切的疑问尽在“智慧”二字。
一、改变传统,形成产业规模
智慧医疗(英文简称WIT120),是最近兴起的专有医疗名词,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资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资讯化。智慧医疗最大的特点恰在于其智慧之处,不设限制,我们可将能为医疗所用、实现医患互动的先进技术都融入其中。不论是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云平台、大数据,还是传统的医疗技术,其涉及的跨度广,内容更为丰富。而智慧医疗的兴起,正是实际需求对医疗发展不断推进的结果。现在相关技术及手段已经较为成熟,所以智慧医疗的理念被广泛传播。其实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就已经开展如何利用新兴的手机和互联网技术来更好地服务于养老和急救等方面的研究,但受当时技术的制约,并没有形成产业化的规模。
随著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加之特别是大中华区域内医患资源不均衡等现实,智慧医疗带来的改变将最终突破现有医疗的种种障碍,最大程度地为疾病诊疗提供便利。我们可以把与智慧医疗相对应的概念称为传统医疗,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原始”的医疗。比如看病必须要去医院,在医院检测需要花很长时间,偏远地区只能用到基本的医疗,这相对来说都受到“时间”、“空间”和“功能”的限制。智慧医疗的最大益处,便是给普通民众看病创造尽可能多的便利,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组织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的高效运作以及相应的远程协作,实施“全时间”、“全空间”、“多功能”的智慧医疗。这种智慧医疗真正实现不仅可以惠及大中华区域,还可以广泛推广至全球范围,最大程度地解决医患资源不均衡等问题。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在试行智慧医疗,但也同时存在著低端重複开发,整体规划和规范不足等有待解决的问题。行业内有不少是拿智慧医疗的概念来炒作,真正注重标准和规范等长期发展的智慧医疗并不多见,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当下更是迫在眉睫。如果这样的发展困境得到有效解决,将会推动智慧医疗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发展。
二、技术革新,优化诊疗模式
智慧医疗在欧美、日本等国家与地区发展迅猛,亚太区域内近几年也逐步实现了技术的不断研发与革新,运用形式也逐步多元化。智慧医疗被成功运用于服务医疗领域和社会民众的诸多形式中,其中一种就是远程会诊。这项技术可以极大地促进偏远地区以及较为落后的地区医疗水准的提升,这方面的实践早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就已经开始行动了;另外一种是时下比较热门的云诊断,比如手机医疗App的推出等,这可以极大地丰富民众对疾病的认识,同时也节省了医生的部分工作,更加高效地加速医患间的良性互动;还有一种是旨在提高医院效率的一些应用,比如病例电子化、自动投药提醒、电子标签、智能监控等。另外社区医疗、健康福祉、可穿戴设备等方面的发展也可以大大促进智慧医疗快速走进普通人生活,改变传统医学的诊疗模式与运作。
智慧医疗的应用形式丰富与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传统医学中存在的一个明显局限是诊断与治疗脱节且相对独立。伴随着近年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个性化、人性化医疗需求的加速增长,诊断治疗一体化技术也获得了不断地突破性进展。高精度微创诊疗一体化的优势在于,其靶向性与高效性不仅能提高治疗成功率,而且能大大减轻患者损伤和经济负担。高精度微创诊疗一体化能推动智慧医疗从智慧诊断到智慧治疗的飞跃。而智慧医疗也能爲诊疗一体化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平台。
目前,精确微创诊疗一体化技术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首先,传统诊断与治疗方法的最新成果,将为精确特异性诊断及诊断直接引导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位置指示与目标引导。其次,在癌症及其转移病例的诊疗中,靶向的萤光或纳米药物能动态标记肿瘤区域,在引导精确治疗的同时为后续评估提供重要参考,在肿瘤早期的探测与精确治疗领域将发挥更大作用。此外,内窥镜和导管设备与术中定位导航、触觉回馈等技术结合的新趋势,将为医生提供多维度、多特征的引导资讯,在显著提高医生判断与操作成功率的同时也使微创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从临床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微创诊疗一体化技术在疾病治疗上能提供更高效安全的途径,因此高精度微创诊疗已成爲国内外各学术研究院所与临床医院的研究热点。而精确微创诊疗一体化技术在中国的不断推广,不仅能打破外资医疗设备企业在国内的垄断局面,更为有效地深化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降低医疗成本并极大地提高了相关治疗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从传统基本医疗到全面智慧医疗阶段的过渡。
三、初级发展,更需规范引导
目前国内开展的智慧医疗普遍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较强的引领示范作用,要真正实现惠及普通百姓的智慧医疗还需时日。国内开展的智慧医疗现状其实是概念多,实例少;利用国家扶持与政府资源的多,而发展实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产业少。而且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各地智慧医疗建设存在着一定的低端同质化竞争,比如扎堆开发一般医疗用云平台,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可穿戴医用设备。若一些公司真正愿意投入资金和人力去研发高精尖的智慧医疗相关产品,智慧医疗的相关行业会在良性高端竞争中获得快速发展。
发展智慧医疗的实践并非在一线大城市就可以取得快速成效,受制于人口基数、资金投入、医患比例等医疗领域的几大限制条件,往往一线大城市发展智慧医疗的成效需要长期持续观察。而反观澳门地域较小、人口总量相对较少、近年经济发展迅速、成果也不断惠及全民,在医疗领域也推出诊疗现金券等措施,其实这座微型的国际化都市拥有了构建智慧医疗系统的理想条件,但如何突破现有的诊疗困境,一方面需要技术的引进、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如何解决现有难题也需要多有创新。澳门虽然地域狭小,本土人口仅仅60万左右,却一年接待3200万的外来游客,与不少地区一样,也长期存在看病难、候诊时间长久的问题。有报道指出不少患者选择前往大陆或者香港看病,面对这样的实际困境就可以在智慧医疗的发展思维下,及时搭建医疗资源共用平台,让澳门民众无需出门便可享受到大陆和香港的优质医疗资源,这方面的需求应该是迫切的,而且在解决规范和标准的制定以及资源配套等问题后,是指日可待的。
受访人简介:廖洪恩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聘专家,三维医学影像和尖端微创诊疗领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