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战略地位和制度保障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肖贵清
来源:光明日报 2015-12-7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起着统帅和引领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战略地位,构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体系,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小康社会”。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小康社会首要的前提是物质生活水平的小康,但又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全面”。“全面”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还指小康社会要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建成”。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项庄严承诺,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落脚点是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当代中国现实国情和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做出的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地位决定了其对另外三个“全面”起着统帅和引领作用,三大战略举措协同配合,服务于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人民的小康梦想走向现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努力和实干分阶段逐步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与此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能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提升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阶段,而制度的成熟和定型也是其重要内容。制度的成熟定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制度成熟定型的基本要求。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2015”发言摘登》)
编辑: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