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习近平讲话心得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陈来
2016年5月17日,我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对总书记的讲话印象深刻,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陈来发言。记者 张宇 摄
首先,总书记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段话意义重大,其一是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定位更加明晰。以前我们讲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但主要把发展理解为经济社会发展。而总书记主持座谈会时指出,“发展”包括发达的自然科学和繁荣的社会科学,这就使我们的发展理念更加丰满,使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建设发展的地位更加明确。其二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更高了。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常常讲“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参照,而总书记座谈会上讲,“要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也就是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追踪实践的发展,总结实践的经验,还要形成理论、发展理论,并不断指导实践的发展。而理论不是凝固的,总是处在发展中,这就破除了固守理论教条的弊病,强调一切都要发展创新,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发展的辩证法联结起来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讲话指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强调观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宽广宏大的历史视角,特别是要有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视角,重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丰富内涵、重大贡献和现代借鉴意义。
第三,讲话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这就指出了,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中华民族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而且强调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与习近平同志一段时间以来系列重要讲话反复强调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复兴的重要意义是一致的,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表述的新发展。
第四,讲话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这就指出了,中华文化如何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如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协调,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界要善于提炼新概念,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这是中华文化继承发展的方针,也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指针。
讲话还指出:“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这就正确确定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强国梦,就要让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文化走进中国,就必须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保持文化的开放性,在文化的高度开放与普遍性的交往中实现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与世界文化的中国化。而这个过程必须以中国实践及其总结为主体、为基点。
第五,讲话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讲话清楚地指出了目前我国人文社科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即总体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评价体系不够科学。而解决这些问题,中心任务是加强研究的系统性、专业性,也就是加强学科发展。因此,我们大学文科必须以学科建设发展为中心,有目标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实习编辑:尹丽丽 尚晴 编辑: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