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高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8-16 艾四林
在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地帮助青年扣牢、扣紧、扣好价值观的扣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这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教育效果如何,一直为各界所关注。
克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五化”倾向
近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很大的成效,这是不容置疑的,也是为社会各界所称道的。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难,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种“难”在于它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不断变化,特别是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这个大的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艰巨性就更为突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可能永远处在路上,只有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才是应对的“王道”。长期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倾向,需要努力克服。
其一,努力克服形式化倾向。我们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去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这是没错的,但是,真正对学生发生本质性影响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应当与时俱进地更新、完善教学内容,特别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地、完整地、系统地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系统中来。
其二,努力克服碎片化倾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理论体系。教什么,不教什么,老师有选择权。正是因为理论的丰富和复杂,所以我们采取的办法是重点讲授、重点讲解。在这个过程当中,容易盲目地适应学生的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着重把重点放在零碎知识的讲授上,这使得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把握,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导致只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个别观点的局限性,而看不到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
其三,努力克服娱乐化倾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如何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抬头率、入脑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俗化。但这种办法走过头就会变成娱乐化,这种娱乐化的形式毕竟是一种形式,而不是一种公式。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通俗化的形式把我们的教学内容贯穿其中。目前某些盲目的娱乐化,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印象,好像学理论是很简单的、很容易的,缺乏对理论学习的困难性、艰巨性的准备,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在理论学习上下苦功夫。
其四,努力克服知识化倾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知识是作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科学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定要建立在打好知识基础之上。但是,在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同时,要把科学性和先进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教育才不会像西方那样,只是把它作为简单的知识点去传授,而忽视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性、实践性的把握。
其五,努力克服功利化倾向。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时,往往以学习成绩和入党率为标准。要克服短期的功利目标,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在学生心中扎根,要在扎根上多做文章,多做工作。
解放老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能力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对矛盾,比如说教与学的矛盾、学与问的矛盾、知与行的矛盾、知与信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否解决矛盾、提高有效性,其关键在于能不能解放和发展好老师“教”的能力、学生“学”的能力,一切影响老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能力的束缚都要破除。清华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当中,也积累了一些做法和经验。研究性教育激发老师的主体性、主动性,研究性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但要教,还要带着问题教;不但要学,还要带着问题学。还有就是注重因材施教,理论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思想特点、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
以开放的态度用好慕课
慕课在一定意义上倒逼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改革。面对慕课来袭,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置身事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不应采取等待观望、怀疑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创新的勇气对待慕课。
高校可以先采用混合教学模式,也就是慕课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课下自己看视频,然后在课上分小班交流讨论。也可以尝试让学生选外校的慕课课程,本校教师课堂答疑和辅导。目前,已有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尝试进行混合式教学。这种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的探索,可以提高线下学习的效果。以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上新台阶。
总之,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研究。
(摘自艾四林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青年发展”论坛暨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成立座谈会上的发言,作者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编辑: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