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大作为 大国有担当
——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温宗国教授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6-11-14 林火灿
11月7日至18日,第22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此次大会是《巴黎协定》生效后的第一次缔约国大会,也将是一次落实行动的大会。此次大会,将给中国带来怎样的趋势性影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温宗国教授接受了中国经济网记者的采访。
记者:在马拉喀什气候大会上,中国应如何更好地展现大国担当?
温宗国:回顾气候变化谈判的发展历程,一般根据谈判任务和形势重要性的不同,相应的气候大会会议年份也被划分为大年和小年。今年的马拉喀什气候大会虽然是气候大会中的小年,但小年并不意味着小作为。本次气候大会被广泛认为是一次落实行动的大会,各方将就《巴黎协定》实施的后续谈判做出具体安排,给出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一系列机制、制度安排,细化并落实《巴黎协定》所有规定。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和目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国家,近年来中国一直都凭借着扎实的行动力,持续不断地在为全球气候谈判注入正能量。例如,中国率先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与印度、巴西、欧盟、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就气候变化发表联合声明,率先签署《巴黎协定》等。
借助本次气候大会的契机,中国可以通过“两个协调、两个坚持”,进一步展现大国担当,实现小年大作为。其中,“两个协调”包括:第一,积极协调各方立场,充分表达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当前,很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经济、政治与社会等原因暂未签署《巴黎协定》,中国需要以建设性态度,努力协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立场,维护共同利益,促使谈判更具包容性和可延展性,让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能共同地、平等地制定未来气候谈判的规则;第二,有效协调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落实。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长期受到资金、技术的制约,在此次大会中,中国尤其要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发达国家提供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支持保持高度关注,呼吁有关方充分兑现承诺。
“两个坚持”包括:第一,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即《巴黎协定》的实施既要体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性”,也要兼顾不同国家间国情、能力和发展阶段不同的“差异性”,这一原则应一以贯之、始终坚守;第二,坚持已达成的共识。《巴黎协定》对后京都时代全球气候治理框架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安排,未来需要进一步细化规则和方案,应坚持已达成的各项共识,以维护《巴黎协定》的权威性。
记者:在您看来,《巴黎协定》的生效,将对全球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哪些趋势性的影响?
温宗国:《巴黎协定》在通过不到一年、开放签署不足半年之际即满足生效条件,体现了世界各国面对气候变化采取全球行动的坚定决心,是人类在战胜气候变化威胁上的一个历史转折,充分说明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绿色低碳发展逐渐成为全球潮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巴黎协定》的生效,将对全球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以下影响:第一,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显著。《巴黎协定》是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共同通过的,凝聚了各方最广泛的共识,说明应对气候变化已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其全球化趋势愈发显著。第二,应对气候变化的强制性趋势不断增强。《巴黎协定》的正式生效,也使其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个拥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定,填补了《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一直存在的空白。虽然目前各国是以国家自主贡献来参与其中,但是国家自主贡献中的目标将受到国际社会的共同监督,实际上具有很强的强制性。第三,应对气候变化覆盖的主体也将更广泛。由于各国都有完成自主减排目标的压力,这个目标也将分解至各国国内的各个领域的不同主体,包括政府、城市、区域、企业、家庭或个人等,从而推动更为广泛的群体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
记者:中国一直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您如何评价近年来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方面的努力?
温宗国:近年来,中国一直以积极姿态和具体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在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方面更是不遗余力。2013年底,中国发布了首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提出到2020年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显著增强的目标,标志着中国已将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不懈的努力下,近年来,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例如,在气候敏感脆弱领域、区域和人群的脆弱性逐渐降低,社会公众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明显提高,气候变化基础研究水平显著提升,适应行动的资金得到有效保障,部分适应技术得到示范和推广等。
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例如,2015年底,中国相继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以及将于2016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这措施的落实充分显示了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作努力,也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记者:中国应如何以绿色低碳发展为抓手,加快推进经济转型?
温宗国: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经济升级的必然选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在“十三五”乃至更远的未来,中国应充分以绿色低碳发展为抓手,加快经济转型。
具体来讲:一是要以绿色低碳理念引领经济转型。理念引领行动,正确的理念是行动成功的保障,要使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绿色低碳和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要以绿色低碳管理支撑经济转型。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中,通过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指挥棒,使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行为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支撑经济转型。三是要以绿色低碳生产推动经济转型。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战略新兴产业,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是要以绿色低碳生活促进经济转型。当前,绿色低碳发展已由产业末端、生产端扩展到消费端,可以通过家庭或个人生活行为、消费模式的绿色化、低碳化来倒逼产业行为,进而促进经济转型。
编辑:苑苑